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你能看懂別人的臉色嗎?

察言觀色指的是通過分析觀察別人的言語和臉色而瞭解別人的心意。 其出處見《論語》。 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先生請教, 怎樣做才算是“通達”。 孔子回答他說:“夫達也者, 質直而好義, 察言而觀色, 慮以下人。 ”按照孔子的觀點, 所謂通達者, 除人品正派崇尚正義, 與人交談時還懂得分析別人的言語並觀察別人的臉色, 同時還很注意謙讓。 比如《紅樓夢》裡的寶釵, 就是個善於察言觀色的女子。

中國成語中的察言觀色類似於心理學術語中的人際敏感(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指通過體察他人的言談(察言)和行為表情(觀色)準確知覺、判斷他人情緒、意圖以及性格特點的一個人格特質。

有學者認為, 如今該概念已經包含了精確回憶他人語言或非語言資訊, 以及正確地推斷他人思想和感受的意味。 西方學者的研究發現, 人際敏感性作為一種人格特質, 與人的情商、態度、自控力、心理健康水準以及價值觀等相關, 可以成為反映一個人心理健康水準以及社交與工作能力的線索。

在西方, 自1950年代左右, 人際敏感陸續成為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到今天, 研究者們已經取得很多成果, 其中包括一些應用領域廣泛的測量工具。 2006年以來, 西方一些學者先後用“零相識範式”做研究, 例如, 要一部分人用一種人格量表對自己作評估, 同時請另外一部分完全陌生的參與者僅僅根據自己所觀察到的對方的表情、外貌,

為對方用同樣的大五人格量表作評估。 結果發現, 被評估者的自我評估與陌生人的評估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 在另一個同樣用零相識範式做的研究中發現, 通過外貌對所知覺物件進行性格內外向的評估有高度一致性, 從而有力支持了面部表情能夠預測人格的觀點。

人群中那些具有適度人際敏感的人, 會讓他周圍的人感覺舒服, 會使人願意與他合作, 比如哈利·波特的朋友赫敏。 不僅如此, 有適度人際敏感的人還能夠感受並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援。 而那些缺乏人際敏感的人, 在與人相處時往往會讓周圍人不自在, 甚至是受傷,

可他自己卻渾然不覺。 而那些具有過度人際敏感的人, 比如林妹妹, 則往往使她身邊的人過得小心翼翼甚至提心吊膽。

人際敏感有一個度的問題, 過度的人際敏感, 是抑鬱、焦慮情緒的溫床。 過度的人際敏感不僅影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也會影響一個人與自己的關係, 使情緒常常處於焦慮甚至抑鬱狀態, 生活品質會受到嚴重影響。 在臨床上, 人際敏感的適度與否可以作為一個人生活品質、人際關係、工作關係、心理健康狀況, 以及是否會自傷的預測線索。

當然, 一個人的人際敏感是不足、適度還是過度, 往往由他的早年經歷和自我教育所決定, 早年缺乏父母關愛, 遭遇家庭暴力、重大生活事件或者被過分溺愛等, 都有可能導致一個人發展出不足或者過度的人際敏感。

而同樣具有這些經歷的人, 只要他願意並且善於自我教育, 他就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適度人際敏感的人。

心理學家在幫助人們培養人際敏感的過程中, 發展出了很多方法, 最經典的是敏感性訓練, 其他如共情訓練和感恩訓練等, 都可以有效增加人的人際敏感, 使我們擁有更高品質的人際關係。

例如, 缺乏人際敏感的人想要提升自己的敏感度,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學習擺脫自我中心, 把只關注自己的目光放一些在周圍人的身上;培養對別人情緒的敏感, 在說話做事的時候觀察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 注意別人表情的突然大幅度變化, 反思自己的哪些行為會讓對方有此反應?如果不清楚自己到底給別人造成了什麼影響,

我們可以直接誠懇地詢問對方:我剛才是不是有什麼話說得不合適, 你好像突然變得不高興了?再者, 可以從與家人關係中學習培養, 比如現在的父母最需要我們為他們做什麼?

人與人的交往中, 一個眼神, 一聲歎息, 一個欲言又止的表情, 一次嘴角的牽動, 一次稍縱即逝的皺眉等, 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 我們要學習從這些細微的非言語表達中迅速察覺別人的需要, 讓自己具備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或者說是換位思考的共情能力。 要想具備共情能力, 還要學會傾聽, 而傾聽的兩個關鍵字是:耐心+不評判。

那麼, 具有過度人際敏感的人該怎麼辦呢?可以設法讓自己具備一點“鈍感力”,

也就是一種對別人的情緒、需要、行為和評價不過分敏感的能力。 最恰當的方法, 是從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並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開始做起。 你有了自信, 又有了明確堅定的人生目標, 那時候, 你想不鈍感都難, 這就叫——“功夫在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