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地星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西園菌譜》載:狀似馬勃, 大如彈丸及米粉團, 色似松露, 嫩時食味似松露, 老則自剖為五瓣花, 內赤有指頭大者, 彈之出黃粉, 若誤入耳, 則令人聾。 此系指本品, 但是否致聾, 尚待考。

【拼音名】Dì Xīnɡ

【別名】米屎菰、地蜘蛛、量濕地星、土星菌、大孤、山蟹、石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地星科真菌硬皮地星和尖頂地星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硬皮地星 Geastrum hygrometricum Pers.[Astraeus hyrometricus (Pers.)Morg.;Geaster hygrometricus Mass.]2.尖頂地星 Geastrum tirplex(Jungh.)Fisch.[Geaster triplex Jungh.]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去淨雜質, 曬乾。

【原形態】

1.硬皮地星 子實體初呈球形, 後從頂端呈星芒狀張開。 外包被3層, 外層薄而鬆軟, 中層纖維質, 內層軟骨質。 成熟時開成6至多瓣,

濕時仰翻, 幹時內卷。 外表面灰至灰褐色。 內側淡褐色, 多具不規則龜裂。 內包被薄膜質, 扁球形, 直徑1.2-2.8cm, 灰褐色。 無中軸。 成熟後頂部口裂。 孢體深褐色, 孢子球形, 褐色, 壁具小疣, 徑7.5-11μm。 孢絲無色, 厚壁無隔, 具分枝, 直徑4-6.5μm。 表面多附有粒狀物。

2.尖頂地星 包被呈圓球形, 頂部具一尖喙。 包被徑3-8cm, 外包被呈芒狀開裂5-8瓣, 背面灰色, 腹面肉桂色, 有龜裂。 內包被灰色, 薄膜狀, 直徑1.7-2.7cm。 成熟時頂端開裂。 孢體鏽褐色, 基部有短柄狀的軸托。 孢子球形, 褐色, 有疣突, 3.5-5.5μm。 孢絲線狀, 淡褐色, 徑5-6μm。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硬皮地星 生於松林砂土地上, 也見於空曠地帶。 5-10月常見。

2.尖頂地星 生於草地或灌叢地, 有時亦見於落葉層和腐殖質上。 夏、秋季雨後習見。

資源分佈:1.硬皮地星 分佈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2.尖頂地星 分佈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1.硬皮地星 子實體星狀外包被已剝去。 內包被扁球形, 直徑1.8-2.8cm, 頂端口裂, 灰色至褐色。 膜質。 孢體深褐色。

2.尖頂地星 內包被球形, 直徑1.7-3.5cm, 嘴部明顯, 寬圓錐形, 粉灰色至煙灰色, 膜質。 孢體鏽褐色。

【性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解毒;消腫;止血。 主咳嗽;咽喉腫痛;癰腫瘡毒;凍瘡流水;吐血;衄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6g。 外用:適量, 研末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