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治療方法

現代人的作息不規範, 很容易患上高血壓性腦出血, 它的出現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導致的。 都是因為養成了下面說到的這幾種壞習慣, 趕緊來看看。

中醫治療腦出血採用標本兼治, “或攻或補”, 皆以調氣為先。 根據“氣為血帥, 血為氣母, 氣行則血行”, 血隨氣行之大法。 故採用益氣活血化瘀為主及隨證加減的方法來治療出血性中風。 腦出血病人在急性期多有意識障礙, 屬中風中臟腑範疇, 中臟腑又分閉證與脫證。 閉證以邪實內閉為主, 屬實證, 急宜祛邪開竅;脫症以陽虛欲脫為主, 屬虛證, 急宜扶正固脫。

閉證又根據有無熱證而分為陽閉與陰閉。 閉證與脫證均屬危重病人。 “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辨證施治。 但有部分腦出血無意識障礙的輕病人或由意識障礙轉為清醒的恢復期和後遺症的病人, 屬於中風中經絡範疇。 其中以氣虛血瘀、肝腎虧虛者居多。 可採用標本兼治的方法, 用於病情不盡相同, 其治法各異。

1、閉證(陽閉、陰閉)

(1)陽閉:

治法:先辛涼開竅, 後用清肝熄風。

方藥:急用安宮牛黃丸或牛黃清心丸, 每次1丸, 1日1~2丸, 連用2~3天, 口服或鼻飼。 繼用羚羊角東加減。 羚羊角粉2~3g(沖服), 生大黃10g, 玄明粉10g, 炙甘草6g, 菊花、夏枯草各15g, 龜板30g, 石決明20g, 丹皮、白芍、生地各15g, 赤芍10g, 丹參12g, 三七6g。 水煎服, 每日一劑。 方中:羚羊角為清肝熄風之主要藥;大黃、玄明粉、炙甘草,

即為調胃承氣湯, 為通腑開閉之良方;大黃能行能止, 為一切實證出血之良藥;玄明粉兼化熱痰;炙甘草與白芍相配, 又有酸甘化陰之用。 菊花、夏枯草可熄風降火;龜板、石決明育陰潛陽;丹皮、生地清熱涼血;赤芍、丹參、三七與大黃相配, 則寓止血之法於活血之中。 如大便通暢後, 減大黃量, 去玄明粉, 以免過用傷正, 如抽搐者加全蟲6g、僵蠶10g;痰多者加竹瀝20ml、膽星10g。

(2)陰閉:

治法:辛溫開竅, 豁痰熄風。

方藥:先辛溫開竅, 常用蘇合香丸, 1丸, 每日1~2次, 灌服或鼻飼。 繼用滌痰東加減:半夏、陳皮、茯苓、竹茹、菖蒲各15g, 膽南星、枳實各10g, 天麻12g, 鉤藤20g, 赤芍10g, 水蛭6g。 方中半夏、陳皮、茯苓、竹茹燥濕化痰;菖蒲、膽南星豁痰開竅;枳實降氣以利風痰下行;天麻、鉤藤平肝熄風;赤芍、水蛭活血逐瘀。

此外, 面白肢涼陽虛症狀突出者可加黃芪、川芎以益氣活血。

2、脫證

表現:元氣敗脫, 心神散亂。

治法:益氣回陽, 救陰固脫。

方藥:參附湯合生脈散加減:人參10g, 附子10g(先煎), 麥冬15g, 五味子10g。 方中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附子回陽救逆。 如汗多不止者加用黃芪30g, 龍骨30g, 山萸肉15g。

3、氣虛血瘀, 脈絡瘀滯

治法:益氣活血, 化瘀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東加減:黃芪60g, 當歸10g, 川芎12g, 紅花10g, 赤芍10g, 水蛭10g, 菖蒲15g, 膽南星10g, 丹皮10g, 地龍10g, 路路通10g。 方中黃芪補氣;當歸、川芎、紅花、赤芍, 水蛭等活血化瘀;菖蒲、膽南星豁痰開竅;丹皮清熱涼血;地龍、路路通疏通經絡。 如肢體浮腫加澤瀉10g, 茯苓15g;大便不通者加火麻仁15g或大黃粉3g(沖服);失眠者加夜交藤20g, 五味子10g。

4、肝腎虧虛, 經脈失養

治法:滋補肝腎, 濡養經脈。

方藥:地黃飲子加減:生地20g、熟地15g、山萸肉15g、石斛12g、巴戟天10g、五味子10g、肉蓯蓉15g、菖蒲15g、赤芍和當歸各12g、麥冬15g、甘草6g。 方中生地、熟地、山萸肉、石斛、麥冬、五味子滋補肝腎;巴戟天、肉蓯蓉溫振腎陽;菖蒲開竅醒神;赤芍、當歸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 肝陽上亢者加石決明、珍珠母;筋脈拘攣者加白芍、木瓜;大便秘結者郁李仁、柏子仁。

5、驗方

(1)黨參12g, 水蛭10g, 丹皮10g製成膠囊, 每粒含生藥3g, 每次3粒, 每日3次。 用於中風恢復期。

(2)水蛭10g, 菖蒲10g, 大黃6g, 研成末, 製成膠囊, 每粒2g, 每次3粒, 每日3次。 用於出血性中風急性期及恢復期。

高血壓性腦出血對於我們來說是需要預防的,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況, 一定要儘快的去醫院進行治療, 越早發現, 治癒的機會就越大,

但是我們也不能自己麻木的自己用藥治療, 以免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