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小兒靜脈輸液技巧都有什麼

孩子在疾病治療的時候, 在對治療方法選擇上, 一定要對方法進行認識,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疾病治療時候, 治療方式並不是很清楚, 這樣對自身身體沒有任何幫助, 而且一些刺激性大的治療方法, 對孩子身體也是會有影響的, 那小兒靜脈輸液技巧都有什麼呢, 下面就詳細介紹下。

小兒靜脈輸液技巧:

一 用物準備技巧

小兒頭皮靜脈穿刺除備一般靜脈穿刺用物外, 還應準備如下物品。

①一次性頭皮針:選擇的原則是根據靜脈的大小及深淺、穿刺部位、病人的年齡而定, 一般選擇4.5~5.5號頭皮針。

②剃毛刀:用於剃除穿刺部位毛髮。

③小枕:墊於頭頸部。

④小號及中號彈力網狀繃帶:用於穿刺後固定針頭。

⑤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吸0.9%氯化鈉注射液(連接頭皮針進行穿刺):用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⑥小毛巾:因小兒血管較細小, 可準備用於熱敷穿刺處的小毛巾。

二 病兒準備技巧

(1)穿刺前, 應檢查病兒衣著情況, 不能穿過厚的衣物, 因新生兒、小嬰兒頭頸部相對較短, 當病兒穿刺處於仰臥位時, 衣著過多, 病兒的頭部會懸空, 穿刺時病兒頭部左右擺動時, 頭部將會失去支撐點, 而變得不穩定, 不僅病兒感覺不舒適, 而且穿刺時血管容易被刺破。

(2)準備1塊乾燥、柔軟的小毛巾襯墊在病兒背部的皮膚與衣服之間, 因穿刺過程中, 病兒哭鬧, 大量出汗, 背部墊小毛巾可保護病兒的衣服不被汗濕, 防止更換衣服帶來的麻煩。 行頭皮靜脈穿刺時儘量給病兒穿上胸前開扣的衣服, 以避免給病兒更換衣服時, 從頭頂脫除衣服時可能將頭皮針拔出的危險。

(3)穿刺前, 病兒不能進食過飽, 以免穿刺過程中病兒啼哭、嘔吐,

胃內容物誤入呼吸道, 引起窒息。 可給病兒進食少量溫開水或橘子汁, 以防止病兒在穿刺過程中哭吵而導致聲音嘶啞。

(4)穿刺前病兒往往啼哭, 穿刺的最佳時機是小兒剛啼哭時。 此時頭皮靜脈充盈, 容易穿刺。 對於長期頭皮靜脈穿刺, 血管不易選擇的病兒, 可選擇在病兒輕微啼哭的狀態下進行。 但若啼哭時間較長, 皮膚潮紅掩蓋了血管走向, 增加穿刺難度, 應讓家長哄一會兒, 待病兒不哭時, 隔3~5分鐘再穿刺。

(5)穿刺部位皮膚準備 用剃毛J[J剃除穿刺部位周圍約5cm2:範圍的毛髮, 為穿刺後固定做準備, 毛髮剃除時注意防止剃破頭皮, 造成感染。

為了避免剃破病兒頭皮, 還應掌握以下技巧:首先用溫水或75%乙醇將穿刺部位周圍的皮膚浸濕,

讓助手扶好病兒的頭部勿左右晃動, 操作者左手固定頭部, 右手小拇指及手掌尺側緊貼病兒頭部做支撐點, 大拇指、示指、中指持剃毛刀, 與皮膚平行的方向輕輕地剃除穿刺部位的毛髮, 對皮膚表面不平整的病兒, 更要把握力度和角度, 避免刺破皮膚。

三 選擇血管技巧

1.頭皮靜脈穿刺時, 首先要鑒別動、靜脈 動脈觸之有搏動感、較粗, 外觀呈紫紅色, 較充盈, 管壁較厚, 不易被壓癟, 易滑動, 穿刺後回血快, 血色鮮紅, 液體注入時周圍組織呈樹枝狀立即變白, 甚至出現局部搏動;而靜脈觸之無搏動, 啼哭時充盈明顯, 外觀呈淺藍色, 管壁較薄, 易被壓癟, 較易固定, 不易滑動, 液體滴入順暢。

2.促進靜脈顯露技巧 頭皮靜脈穿刺時應選擇充盈好、彈性較好、不易滑動且較粗直的靜脈,

對於皮膚黝黑、長期靜脈輸液顯露不清的靜脈, 可採用拇指推壓的方法。 穿刺者以左手拇指、示指分別固定靜脈兩端皮膚, 右手拇指置於靜脈走行方向自左向右橫向推壓該處皮膚(推壓時稍用力)反復數次, 直至局部出現一段長約1.5 cm的充盈血管時迅速穿刺。

3.肥胖兒童 常常在頭皮邊緣才有細小靜脈顯露, 因此, 選擇血管時應沿著髮際耐心尋找, 仔細辨別毛細靜脈的走行, 必要時可用75%乙醇棉簽反復擦拭數次頭皮靜脈部位皮膚, 刺激血管充盈擴張。

4.脫水的小兒 按解剖位置用示指觸摸靜脈, 繃緊頭皮, 局部皮膚上出現一條淺形的凹溝即血管, 該部位血管進針感覺好, 回血率高,

易於穿刺成功。

5.頭皮靜脈選擇技巧 護士在穿刺前必須保持冷靜、沉著, 要熟悉病兒的病情及頭皮靜脈的解剖位置。 小兒常選用的頭皮靜脈有額正中靜脈、額靜脈、顳淺靜脈、耳後靜脈、枕後靜脈及其屬支等。 其中顳淺靜脈始於顱的頂部和側面的靜脈網, 其外耳門前方, 可摸到顳淺動脈的搏動, 顳淺靜脈細長淺直, 不滑動, 暴露明顯, 是頭皮靜脈輸液的最佳部位。 耳後靜脈位於耳郭後方, 較為固定, 且較粗直, 顯露清楚, 也是穿刺時優先選擇的血管。

四 穿刺技巧

1.選擇合適的光源 頭皮靜脈穿刺時, 光線應充足, 但應以不刺眼為度, 以免過於耀眼的光線導致反光, 造成血管選擇困難, 一般夜晚以60w日光燈為宜, 白天儘量選擇在自然光線下穿刺。 光源應從穿刺部位前方或左側方向射入,避免直接照射穿刺點,造成反光,影響穿刺效果。

2.擺放合適的體位 讓病兒取仰臥位或側臥位,將枕頭墊於肩背部,使頭稍往後仰,充分顯露穿刺部位,助手或家長位於穿刺者左側,協助固定小兒軀幹、四肢、頭部,以避免病兒頭部左右搖擺,身體上下扭動。操作者立于病兒頭頂,為保證穿刺時手部力量的穩定,穿刺者可坐於高矮合適的凳子上進行穿刺。

3.選擇好皮膚消毒劑 靜脈輸液穿刺消毒時,常選擇聚維酮碘消毒、75%乙醇脫碘的方法。但頭皮靜脈穿刺時,只單純選擇乙醇消毒2遍的方法,這樣有利於顯示穿刺部位,因聚維酮碘消毒後遺留在皮膚上的色素影響血管的顯露,而且75%乙醇有一定的刺激血管擴張的作用。

4.選擇良好的進針點 選擇易於固定、針柄可架空的進針點,在血管最清晰處向後移0.2~0.3 cm,讓針尖在血管最清晰處刺入血管,同時要注意保護血管,為下次穿刺做好準備。

5.頭皮靜脈穿刺技巧 因小兒頭皮靜脈細小,對有一定穿刺難度的頭皮靜脈,可以採用“一壓、二溫、三穿刺、四回抽”的方法穿刺。

(1)一壓 即用左手示指或中指在穿刺靜脈的向心方向,離穿刺點3—4 cm處壓住穿刺部位,拇指、示指相對推壓數次,以充分顯露血管,但鬆緊要適宜,過松時血管易隨皮膚滑動,過緊時易壓癟血管,降低穿刺成功率。

(2)二溫 即以50℃左右的熱毛巾對選定的穿刺部位進行局部熱敷3-5分鐘,使血管充盈擴張。

(3)三穿刺 右手拇指、示指前後夾住針柄或拇指、示指上下夾住針柄,使針尖和皮膚呈60°角,迅速刺人皮膚,針尖刺入皮下後,將針梗放平,用幾乎與皮膚平行的角度在皮下移行0.2-0.3cm後刺入血管。

(4)四回抽 將頭皮針與抽吸0.9%氯化鈉注射液的注射器相連接,在針尖斜面全部進入皮膚後,由助手將注射器活塞輕輕回抽,使在進針過程中處於負壓狀態,有利於回血的觀察。若為一人操作,則在進針前將針管反折後夾於持頭皮針之手的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待針尖斜面全部進入皮膚後,再快速鬆開反折的輸液管,使輸液管在進針過程中處於負壓狀態。此進針手法適用于兒童,可縮短穿刺時間,減少不適。

6.不同病人靜脈穿刺技巧 (1)對血管粗而明顯固定者,應以20°角正面或旁側進針。對皮下脂肪少、靜脈易活動者,要左手繃緊皮膚,固定血管,以30°角從血管右側快速經皮刺人血管,此法易成功。

(2)脫水病人 由於組織間液量和血容量減少,病人皮膚彈性差,迴圈血量減少,血管充盈不良,可先採用熱敷使血管擴充。穿刺時針尖從正面以25。角快速刺人皮膚,然後減少角度輕輕挑起皮膚,當針梗進入約1/4時。針梗稍向下傾斜,以降低角度,將針尖稍抬起,挑起靜脈慢慢進針到位,這樣使上、下血管壁分離,以免刺破血管。

(3)肥胖兒童 穿刺時進針角度稍大一點,穿刺時應選擇針頭斜面短的頭皮靜脈針,針尖方向與血管平行,持針要穩,避免碰傷血管壁,這類病人血管管腔細、回血慢,為了使穿刺後易回血,可將調節器置於莫菲滴管下端,以距針頭60 cm效果更佳。未見回血時,不要急於退針,可試著向後擠壓頭皮針管,使頭皮針管內形成負壓,若仍無回血,卻感覺針尖在血管內,可鬆開調節器試滴,觀察局部無腫脹,液體滴入順暢即可固定。

(4)水腫病人 皮下組織積水及靜脈壓增高,導致血液回流受阻或減少。表淺靜脈不易看到或觸及,因此應選擇粗血管,沿著血管的走行,用手按壓腫脹的組織,將水分暫時擠壓到周圍組織中,使血管暴露後,消毒皮膚25。角快速進針。

(5)新生兒病人 因新生兒皮下脂肪少,皮膚柔嫩,所以新生兒的血管比嬰幼兒的血管暴露得更清晰,而且彈性差,管腔小,分支多,交錯成網狀,血管易滑動而不易固定,因此對於一些暴露清晰的血管,以10°角進入皮膚,再挑起皮膚,沿血管方向以5°角進血管,有突破感或阻力消失感時再平行潛行2~3 mm,操作時不可用力過猛,防止穿透血管。對於交錯成網狀的頭皮靜脈,以3°—5°角進皮膚,隨後挑起皮膚,沿血管方向緩慢以1°-2°角進人血管,這種血管由於充盈度差、管腔小、壓力低,所以回血不好,穿刺時針頭阻力突然消失後,反折頭皮針管回吸即可見回血或用0.9%氯化鈉注射液試推少許不見局部腫脹即可判定穿刺成功。

五 固定技巧

小兒頭皮靜脈相對其他部位雖較易固定,但往往由於病兒不配合,頭部晃動較大,或哭鬧導致汗多,造成膠布鬆動引起滲液,因此固定的好壞也是穿刺成功的關鍵。

1.頭皮固定法

行頭皮靜脈穿刺前應剃淨穿刺點周圍毛髮,以利於固定。固定時必須使針頭順血管方向,針柄位置略高於針尖。第1條膠布橫貼於針柄處,避免鬆手後針柄轉動方向而使針尖滑落或刺破血管。第2條膠布從針尾處向上交叉固定,不能讓針柄架空。第3條膠布在針頭前方加固固定,同時將頭皮針管以小弧形盤在一側,弧度要小,以不打死折為宜,弧度過大,易使小兒手指套入抓脫針頭。第4條膠布將矽膠管固定在針頭的旁側、耳郭或頸後,防止其在針尾處擺動,摩擦擠壓針頭,致使針尖刺破血管發生滲液,同時可以避免因不小心碰觸或被小兒拽出針頭。如果小兒哭鬧,滿頭大汗,應把汗液擦乾,再貼膠布,以免膠布不黏。也可選用膠布將針頭環形固定頭部1周。

2.耳郭固定法

耳郭因汗腺極小,出汗極少,即使炎熱酷暑、病兒哭鬧不安時,也難見出汗,且耳後無毛囊,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不能達到耳郭皮膚表面。因此,皮膚表面無皮脂以及由皮脂汗液共同形成的薄膜,膠布易固定。另外,頭皮針塑膠管彎曲固定于近側耳郭,此種固定法根據力學原理,可使針頭免受外力牽拉,不易脫出,並且此固定法可以使輸液管置於病兒腦後或一側,避免輸液管在病兒面前晃動,減少病兒對輸液的恐懼感。

3.彈力網狀繃帶固定法

頭皮針穿刺好後,將彈力網狀繃帶撐開,從病兒前囟區中心套人,網狀繃帶上端撐頭頂及前額,下端撐下頜,兩側露耳郭,使頭皮針穿刺部位於網狀繃帶固定範圍內,調整位置至病兒舒適。對頭顱較大病兒,也可將彈力網狀繃帶下端沿枕後固定,以減少病兒不舒適。

在對小兒靜脈輸液技巧認識後,進行小兒靜脈輸液的時候,都是要根據以上方式進行,而且輸液過程中,如果孩子身體出現不舒服情況,需要立即進行說明,避免對孩子身體有太多影響,這點家長也是要注意的。

光源應從穿刺部位前方或左側方向射入,避免直接照射穿刺點,造成反光,影響穿刺效果。

2.擺放合適的體位 讓病兒取仰臥位或側臥位,將枕頭墊於肩背部,使頭稍往後仰,充分顯露穿刺部位,助手或家長位於穿刺者左側,協助固定小兒軀幹、四肢、頭部,以避免病兒頭部左右搖擺,身體上下扭動。操作者立于病兒頭頂,為保證穿刺時手部力量的穩定,穿刺者可坐於高矮合適的凳子上進行穿刺。

3.選擇好皮膚消毒劑 靜脈輸液穿刺消毒時,常選擇聚維酮碘消毒、75%乙醇脫碘的方法。但頭皮靜脈穿刺時,只單純選擇乙醇消毒2遍的方法,這樣有利於顯示穿刺部位,因聚維酮碘消毒後遺留在皮膚上的色素影響血管的顯露,而且75%乙醇有一定的刺激血管擴張的作用。

4.選擇良好的進針點 選擇易於固定、針柄可架空的進針點,在血管最清晰處向後移0.2~0.3 cm,讓針尖在血管最清晰處刺入血管,同時要注意保護血管,為下次穿刺做好準備。

5.頭皮靜脈穿刺技巧 因小兒頭皮靜脈細小,對有一定穿刺難度的頭皮靜脈,可以採用“一壓、二溫、三穿刺、四回抽”的方法穿刺。

(1)一壓 即用左手示指或中指在穿刺靜脈的向心方向,離穿刺點3—4 cm處壓住穿刺部位,拇指、示指相對推壓數次,以充分顯露血管,但鬆緊要適宜,過松時血管易隨皮膚滑動,過緊時易壓癟血管,降低穿刺成功率。

(2)二溫 即以50℃左右的熱毛巾對選定的穿刺部位進行局部熱敷3-5分鐘,使血管充盈擴張。

(3)三穿刺 右手拇指、示指前後夾住針柄或拇指、示指上下夾住針柄,使針尖和皮膚呈60°角,迅速刺人皮膚,針尖刺入皮下後,將針梗放平,用幾乎與皮膚平行的角度在皮下移行0.2-0.3cm後刺入血管。

(4)四回抽 將頭皮針與抽吸0.9%氯化鈉注射液的注射器相連接,在針尖斜面全部進入皮膚後,由助手將注射器活塞輕輕回抽,使在進針過程中處於負壓狀態,有利於回血的觀察。若為一人操作,則在進針前將針管反折後夾於持頭皮針之手的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待針尖斜面全部進入皮膚後,再快速鬆開反折的輸液管,使輸液管在進針過程中處於負壓狀態。此進針手法適用于兒童,可縮短穿刺時間,減少不適。

6.不同病人靜脈穿刺技巧 (1)對血管粗而明顯固定者,應以20°角正面或旁側進針。對皮下脂肪少、靜脈易活動者,要左手繃緊皮膚,固定血管,以30°角從血管右側快速經皮刺人血管,此法易成功。

(2)脫水病人 由於組織間液量和血容量減少,病人皮膚彈性差,迴圈血量減少,血管充盈不良,可先採用熱敷使血管擴充。穿刺時針尖從正面以25。角快速刺人皮膚,然後減少角度輕輕挑起皮膚,當針梗進入約1/4時。針梗稍向下傾斜,以降低角度,將針尖稍抬起,挑起靜脈慢慢進針到位,這樣使上、下血管壁分離,以免刺破血管。

(3)肥胖兒童 穿刺時進針角度稍大一點,穿刺時應選擇針頭斜面短的頭皮靜脈針,針尖方向與血管平行,持針要穩,避免碰傷血管壁,這類病人血管管腔細、回血慢,為了使穿刺後易回血,可將調節器置於莫菲滴管下端,以距針頭60 cm效果更佳。未見回血時,不要急於退針,可試著向後擠壓頭皮針管,使頭皮針管內形成負壓,若仍無回血,卻感覺針尖在血管內,可鬆開調節器試滴,觀察局部無腫脹,液體滴入順暢即可固定。

(4)水腫病人 皮下組織積水及靜脈壓增高,導致血液回流受阻或減少。表淺靜脈不易看到或觸及,因此應選擇粗血管,沿著血管的走行,用手按壓腫脹的組織,將水分暫時擠壓到周圍組織中,使血管暴露後,消毒皮膚25。角快速進針。

(5)新生兒病人 因新生兒皮下脂肪少,皮膚柔嫩,所以新生兒的血管比嬰幼兒的血管暴露得更清晰,而且彈性差,管腔小,分支多,交錯成網狀,血管易滑動而不易固定,因此對於一些暴露清晰的血管,以10°角進入皮膚,再挑起皮膚,沿血管方向以5°角進血管,有突破感或阻力消失感時再平行潛行2~3 mm,操作時不可用力過猛,防止穿透血管。對於交錯成網狀的頭皮靜脈,以3°—5°角進皮膚,隨後挑起皮膚,沿血管方向緩慢以1°-2°角進人血管,這種血管由於充盈度差、管腔小、壓力低,所以回血不好,穿刺時針頭阻力突然消失後,反折頭皮針管回吸即可見回血或用0.9%氯化鈉注射液試推少許不見局部腫脹即可判定穿刺成功。

五 固定技巧

小兒頭皮靜脈相對其他部位雖較易固定,但往往由於病兒不配合,頭部晃動較大,或哭鬧導致汗多,造成膠布鬆動引起滲液,因此固定的好壞也是穿刺成功的關鍵。

1.頭皮固定法

行頭皮靜脈穿刺前應剃淨穿刺點周圍毛髮,以利於固定。固定時必須使針頭順血管方向,針柄位置略高於針尖。第1條膠布橫貼於針柄處,避免鬆手後針柄轉動方向而使針尖滑落或刺破血管。第2條膠布從針尾處向上交叉固定,不能讓針柄架空。第3條膠布在針頭前方加固固定,同時將頭皮針管以小弧形盤在一側,弧度要小,以不打死折為宜,弧度過大,易使小兒手指套入抓脫針頭。第4條膠布將矽膠管固定在針頭的旁側、耳郭或頸後,防止其在針尾處擺動,摩擦擠壓針頭,致使針尖刺破血管發生滲液,同時可以避免因不小心碰觸或被小兒拽出針頭。如果小兒哭鬧,滿頭大汗,應把汗液擦乾,再貼膠布,以免膠布不黏。也可選用膠布將針頭環形固定頭部1周。

2.耳郭固定法

耳郭因汗腺極小,出汗極少,即使炎熱酷暑、病兒哭鬧不安時,也難見出汗,且耳後無毛囊,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不能達到耳郭皮膚表面。因此,皮膚表面無皮脂以及由皮脂汗液共同形成的薄膜,膠布易固定。另外,頭皮針塑膠管彎曲固定于近側耳郭,此種固定法根據力學原理,可使針頭免受外力牽拉,不易脫出,並且此固定法可以使輸液管置於病兒腦後或一側,避免輸液管在病兒面前晃動,減少病兒對輸液的恐懼感。

3.彈力網狀繃帶固定法

頭皮針穿刺好後,將彈力網狀繃帶撐開,從病兒前囟區中心套人,網狀繃帶上端撐頭頂及前額,下端撐下頜,兩側露耳郭,使頭皮針穿刺部位於網狀繃帶固定範圍內,調整位置至病兒舒適。對頭顱較大病兒,也可將彈力網狀繃帶下端沿枕後固定,以減少病兒不舒適。

在對小兒靜脈輸液技巧認識後,進行小兒靜脈輸液的時候,都是要根據以上方式進行,而且輸液過程中,如果孩子身體出現不舒服情況,需要立即進行說明,避免對孩子身體有太多影響,這點家長也是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