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這個部位又硬又粗但是很脆弱

頸椎所在的部位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脖子,脖子作用:為腦供血,抵禦病菌;脖子連接著我們的大腦和身體,而且裡面“別有洞天”,包含頸椎、氣管、食管和密集的神經、血管等。對於脖子,大部分人只是覺得它讓人看上去美觀、優雅,很少與健康掛鉤。事實上,脖子的“疆域”包括從後腦勺到肩膀上方的鎖骨。

脖子有多重要?

脖子是腦袋的支架。脖子向上支撐頭顱,向下連接後背腰腹。主要功能有3個方面:

大腦供血離不開脖子。它兩側分佈著頸動脈,又與椎動脈一起負責大腦血供。其中,頸動脈為大腦提供80%以上的供血,我們可以在喉嚨突出部分兩側大約5釐米的地方,觸摸到它的跳動。

脖子上的淋巴是人體的免疫防線。脖子裡分佈著密集的淋巴結與神經幹。病毒、細菌最易侵犯呼吸道和口腔,受到感染的淋巴液回流時,第一站就是脖子,因此,脖子上的淋巴結也是人體第一道防線。

脖子裡的神經調節全身。大腦發出的神經都要經過頸部下行,其包含的神經可以說是各司其職:8對脊神經支配人體的運動和感覺;4對腦神經調節血壓、呼吸和胃腸蠕動;交感神經能使人心跳加快、肢體血管收縮、讓人出汗等;副交感神經興奮能使人心跳減慢、變弱。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脖子還是全身經絡的貫穿之處。包含督脈、膀胱經、小腸經、膽經及三焦經等5條重要經絡。脖子後面的風池、風府、大椎穴等穴位,是養生保健“要點”。

脖子是疾病的“重災區”

隨著電子資訊現代化日新月異,各種“手機黨”、“低頭族”層出不窮,這使得頸椎病不僅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也成為了很多青年人的困擾。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是我們的頸椎提醒我們頸椎出現了問題呢。像走路不直,握拳沒勁。此外我們可以進行頸椎病自測:

1.肢體某一部位發生像觸電一樣的放射痛,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典型表現。如果同時伴有頭暈、噁心、視物旋轉的症狀,則往往伴有椎動脈型頸椎病。

2.手指麻木,特別是雙側都麻木,可能是得了頸椎病,導致脊髓重要結構受到壓迫。

3.手指屈伸實驗:手握拳,然後完全伸開,10秒鐘做20次以上才算正常。

4.試圖兩隻腳在一條線上走,頸椎病患者是走不了直線的。

幾種情況最易損傷脆弱的脖子

1.慢性感染:一些看似和頸椎完全不相關部位的炎症,特別是慢性感染,可能增加頸椎病發病的幾率。常見的有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這些部位的炎症可直接刺激頸部軟組織,或通過淋巴系統引起頸枕部軟組織病變。因此,一旦發現要積極治療,不能“手軟”。

2.錯誤鍛煉:不少伏案工作的人,經常“搖頭晃腦”,或學些頸部操來鍛煉頸椎。可鍛煉要因人而異,頭上頂書練平衡、頻繁扭頭、雞啄米等動作並不適合頸椎已有慢性勞損的人,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最好拍個頸椎X片,弄清自己的情況。

3.頭頸部外傷:50%髓型頸椎病的病因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頸椎病患者,由於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一旦受到外傷,很可能成“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誘發症狀的產生。

4.經常受涼:不少年輕人穿著越來越“清涼”,一年四季都愛穿低領、露背裝。可頸椎特別怕凍,外界環境的風寒濕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回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而產生無菌性炎症,誘發頸椎病。

5.衰老退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部位的損傷也日益增加,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行性改變,壓迫刺激神經根和椎動脈,導致頸椎病發生。

保護脖子從生活細節做起

因此,從小注意平衡飲食,適當進行戶外運動促進骨骼發育;成年後注意正確坐姿,不要睡高枕頭,多跑步、游泳等,都可以讓頸椎“老”得慢一些。抬頭挺胸,忌猛回頭,要確保脖子這條“生命線”暢通無阻,就要從生活細節做起。

1.坐立行走保持正確姿勢:站立或行走時抬頭挺胸,兩眼平視前方,切忌低頭弓背;久坐時戴好護頸枕。

2.適當抬頭後仰,按壓穴位:需要長期低頭工作者,養成每15分鐘抬頭後仰一次的習慣,適當擴胸、聳肩等。也可適度按壓風池穴(後脖頸兩根比較粗的肌肉的外側)和天柱穴(風池穴左側約一指左右的位置)。

3.防止外傷:回頭轉頸不要過急、過猛;開車或坐車系好安全帶,防止急刹車或顛簸時因慣性發生頸部脫位性損傷;不要用脖子夾著電話。

4.頸部操:支撐頭部,身體前傾,將肘部放在桌子上,用手掌托住額頭,保持3-5分鐘;抬升運動,雙手放到椅子邊緣,支撐身子,腿部向上抬高,保持5秒鐘;收縮肩部,坐直,伸直脊椎,雙手放到腿上,同時雙肩向後靠攏,保持15秒鐘;“烏龜探頭”,模仿烏龜向前探頭,並保持下巴水準;轉動頸部,每隔1小時,低頭讓下巴儘量靠近胸部,然後慢慢旋轉頸部。做到以上這些,相信大家一定可以保持一個健康的脖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