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骨遠端骨折康復訓練
橈骨遠端骨折的情況是非常多見的, 特別是老年婦女群體, 也有部分青年患者受到外傷暴力而出現這類的情況。 對于橈骨遠端骨折的康復訓練, 各位患者也是需要進行鍛煉的, 如果不知道如何進行康復訓練, 應該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 并且持續進行, 根據不同的階段進行不同的訓練。
一:要知道什么是橈骨遠端骨折?
橈骨遠端非常常見, 約占平時的1/10。 多見于老年婦女, 青壯年發生均為外傷暴力較大者。 發生在橈骨遠端2~3cm范圍內。 常伴橈腕關節及下尺橈關節的損壞。
二:分類:
1.伸直型(Colles)
最常見, 多為間接暴力致傷。 1814年由A.Colles詳加描述。 跌倒時腕關節處于背伸及前臂旋前位、手掌著地, 暴力集中于橈骨遠端松質骨處而引起。 遠端向背側及橈側移位。 兒童可為骨骺分離;老年人由于, 輕微外力即可造成且常為粉碎, 端因嵌壓而短縮。 粉碎可累及關節面或合并尺骨莖突撕脫及下尺橈關節脫位。
2.屈曲型(Smith)
較少見, 由R.W.Smith在1874年首次描述。 發生原因與伸直型相反, 故又稱反Colles。 跌倒時手背著地, 遠端向掌側及尺側移位。
3.巴爾通(Barton)
系指橈骨遠端關節面縱斜型, 伴有腕關節脫位者。 由J.R.Barton1838年首次描述。 跌倒時手掌或手背著地, 暴力向上傳遞,
三.臨床表現:
受傷后表現為:腕部腫脹、壓痛明顯, 手和腕部活動受限。 伸直型有典型的餐叉狀和槍刺樣畸形,
四.診斷:
可行X片檢查以明確診斷:X片可清楚顯示及其類型。 伸直型者橈骨遠端向背橈側移位, 關節面掌側及尺側傾斜角度變小、消失, 甚至反向傾斜。 橈骨遠端與近側相嵌插, 有的合并尺骨莖突及下尺橈關節分離。 屈曲型橈骨遠端向掌側移位。 對輕微外力致傷的老年患者應做骨密度檢查, 以了解情況。
五.并發癥:
1.正中神經損傷;遲發性伸拇肌腱斷裂;不愈合等。
2.涉及關節面易出現創傷性、關節僵硬等;
3.感染:主要見于開放性。 與受傷后創口暴露時間長、清創不徹底及軟組織損傷嚴重有關。
六.治療:
1.無移位的骨折
用小夾板或者石膏固定腕關節于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伸直型或屈曲型
多可手法復位成功。 伸直型, 非粉碎性未累及關節面者, 常采用牽抖復位法;老年患者、粉碎、累及關節面者, 常采用提按復位法。 復位后, 保持腕關節掌屈及尺偏位, 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4周。 屈曲型縱向牽引后復位方向相反, 復位后, 腕關節背屈和旋前位固定4周。 固定后即拍X線片檢查對位情況外, 1周左右消腫后需拍片復查, 如發生再移位應及時處理。
3.粉碎性
復位困難或復位后不易維持者(如巴爾通), 常需手術復位, 克氏針、螺絲釘或T形鋼板內固定。
4.合并癥處理
畸形連接導致功能障礙者, 應手術糾正畸形及內固定。 下尺橈關節脫位影響前臂旋轉者, 可切除尺骨小頭。 合并正中神經損傷,
5.功能鍛煉
固定期間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動鍛煉。 尤其老年人, 要防止肩關節僵硬。
(一)功能鍛煉基本原則:
須以保持對位促進愈合, 以及關節活動功能的恢復防止畸形為前提。 樹立戰勝傷殘的信心, 調整最佳心里狀態, 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及意義。 功能鍛煉從整復后即開始進行鍛煉, 且貫穿于全部療程之中。 活動的次數及幅度要根據的臨床過程及穩定程度, 增加活動的次數應循序漸進, 運動幅度應由小到大, 持重由輕到重(特別說明:4周后方可開始持重), 動作協調,對稱平衡,要避免引起端旋轉、分離、成角的活動及有害剪力。
(二)橈骨遠端功能鍛煉方法:
固定初期,必須知道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和可能發生的并發癥以及并發癥的預防辦法,要高度重視。
1.早期(傷后第1天~2周):在復位后即可做2個動作:用力握拳、伸直并張開五指,以鍛煉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及鍛煉前臂肌肉的主動收縮。此期做好功能鍛煉對消腫很有幫助!對老年患者應特別強調肩關節活動的重要性,在傷后3天即應進行鍛煉肩關節的前屈、后伸、內收、外旋、環轉活動以防止肩手綜合癥的發生。注意觀察指端血運及淺感覺變化,期間注意綁帶的松緊度,過松過緊均需及時找醫生調整以避免移位!!復查X光片。
2.中期(即傷后3~4周):骨痂逐步生成并逐漸成熟,局部腫脹消失,復查X光片見已接近臨床愈合,在早期功能鍛煉的基礎上,開始進行腕關節背伸和橈側偏斜活動,前臂旋轉活動的練習,要循序漸進,逐步增加活動度,以免再移位。滿4周時解除夾板(兒童3周即可)。
3.后期(4周以后):后期已達到臨床愈合標準,外固定已解除,要針對病人不同情況進行指導,尤其是腕、肘關節的活動度,對于關節功能有不同程度障礙者,要進行充分的練習,亦可使用中藥外洗舒筋活絡促進康復。此期做好功能鍛煉對防止肌腱粘連很有幫助
動作協調,對稱平衡,要避免引起端旋轉、分離、成角的活動及有害剪力。(二)橈骨遠端功能鍛煉方法:
固定初期,必須知道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和可能發生的并發癥以及并發癥的預防辦法,要高度重視。
1.早期(傷后第1天~2周):在復位后即可做2個動作:用力握拳、伸直并張開五指,以鍛煉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及鍛煉前臂肌肉的主動收縮。此期做好功能鍛煉對消腫很有幫助!對老年患者應特別強調肩關節活動的重要性,在傷后3天即應進行鍛煉肩關節的前屈、后伸、內收、外旋、環轉活動以防止肩手綜合癥的發生。注意觀察指端血運及淺感覺變化,期間注意綁帶的松緊度,過松過緊均需及時找醫生調整以避免移位!!復查X光片。
2.中期(即傷后3~4周):骨痂逐步生成并逐漸成熟,局部腫脹消失,復查X光片見已接近臨床愈合,在早期功能鍛煉的基礎上,開始進行腕關節背伸和橈側偏斜活動,前臂旋轉活動的練習,要循序漸進,逐步增加活動度,以免再移位。滿4周時解除夾板(兒童3周即可)。
3.后期(4周以后):后期已達到臨床愈合標準,外固定已解除,要針對病人不同情況進行指導,尤其是腕、肘關節的活動度,對于關節功能有不同程度障礙者,要進行充分的練習,亦可使用中藥外洗舒筋活絡促進康復。此期做好功能鍛煉對防止肌腱粘連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