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譜

春節飲食習俗之吃魚

“無魚不成席”。 我國八大菜系, 都離不開魚菜名饌。 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飯, 老百姓更離不開魚。 “魚”與“餘”同音, 又象徵吉祥物, 如鯉魚, 寓“得利有餘”;鰱魚, 寓“連年有餘”;鱖魚, 寓“富貴有餘”。 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情結。

起源於原始崇拜魚。 在除夕年飯中, 魚除了象徵年年憂鬱的吉祥意義外, 還有隱秘的鎮邪意義。 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 多有魚餙作鎮邪物。 唐代的屋門、櫃門、箱門等, 都盛行魚形拉手, 以示鎮邪的功能。 這影響了後世除夕年飯的魚俗。 看來, 除夕的魚, 在餐桌上是招財, 餐桌外是鎮邪, 只是後一種功能其隱義,

逐漸為人們所淡忘了。

過年食魚的習俗, 大江以南的不少區域, 似乎有一個潛規則。 魚是宴席上最後一道菜, 端上桌基本上是不吃留下它, 作為吉祥物, 意味著“年年有餘”。 有的地方, 年飯時吃魚, 要留頭留尾到明年(即年初), 表達新年“有頭有尾”的祈願。 擺魚也有講究:魚頭要對著貴賓或長輩, 體現尊敬;來客是文人, 將魚肚對著他, 贊他肚裡有墨水, 滿腹文章;來客是武將, 講魚脊對著他, 誇他剛武豪放, 可作脊樑。 還有魚端上桌時的擺放, 魚頭對著誰、尾對誰, 擺下後不可再端動。 魚頭所對的人“剪綵“, 魚尾所對的人“贊助”;先由二位對飲一杯酒, 再由魚頭的人首動筷夾魚吃(所謂“剪綵”), 隨後大家才可以動筷, 熱鬧氣氛, 歡語一片。

祖國地域廣闊, 民族風俗各異, 過年食魚美饌紛呈。 朝鮮族人春節家宴, 愛食“明太魚”, 祭祀林明太(古時, 他發現一種魚, 幫同胞度饑荒之災)。 傣族人食竹燒魚, 從江裡撈鮮魚, 開膛破肚, 把豬肉和佐料塞入魚肚內;砍來一節毛竹, 劈開縫夾住魚, 放火堂裡慢烤, 待魚香、肉香、竹香飄逸出來, 用手撕著吃, 意味著來年“紅紅火火, 有好運”。 侗族人大年初一, 從魚塘裡撈數條鮮魚, 煎、炸、燒、燉擺滿一桌, 香氣四溢, 預祝新年吉慶有餘。 苗族人過年吃五香魚, 把魚去腸髒後切成小塊, 用醬油、鹽浸泡, 晾乾入鍋油炸;趁熱又浸泡在白糖、米酒、生薑汁的湯水裡, 晾乾入鍋不防水, 再放白糖、芥末、火燎鍋生眼, 魚出焦香味, 食之口齒生津。 這道魚菜, 甜、咸、焦、香五味俱全。

黑龍江的少數民族人, 大年初一到親友家拜年, 主人要擺魚宴熱情待客;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香味酥脆的“炒魚毛”和鮮美透明的“大馬哈魚子”, 令客人讚不絕口。 重慶的“來鳳魚”, 早已馳名中外;每年春節, 中外遊客品嘗這道魚肉細膩、湯百味濃、既辣又酸的“來鳳魚”。 意味著“龍鳳呈祥”。 四川綿陽人過年, 喜吃名菜“活吃熟鯉”。 這道魚菜經名廚師“炸溜”之法精製, 觀之, 咀張鰓動, 活靈活現;食之, 肉香細嫩, 鮮味十足。 入食者, 先要舉杯把酒倒入魚咀, 魚鰓則動得快, 咀也張得大, 真是妙趣橫生, 倍增節日氣氛。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 還有“止酒魚”的習俗。 招待客人可上數十道菜, 但上魚, 主人還是看火候, 即客人飲酒快到尾聲, 為防飲酒過量,

把最後一道菜——魚端上來, 客人見魚到了, 紛紛舉杯喝幹酒, 邊吃魚邊吃飯, 皆大歡喜。

古老的魚風魚趣, 給千家萬戶帶來吉祥美好的祝願。 民俗看似一種形式, 實則是人們高揚心中的生活情感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