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麝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拼音名】Shè Ròu

【英文名】Musk deer

【來源】

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原麝等同屬多種動物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原形態】

1.林麝, 林麝體長約75cm, 體重約10kg。 毛角較深, 深褐色或灰褐色, 成體身上一般無顯著肉桂黃或土黃點狀斑紋。 耳背色多為褐色或黑褐色;耳緣、耳端多為黑褐色或棕褐色, 耳內白色, 眼的下部有兩條白色或黃白色毛帶延伸至頸和胸部。 四枝前面似體肢為足跡和性。 成年雄麝有1對上犬齒外露, 稱為獠牙, 腹下有1個能分泌麝香的腺體囊, 開口于生殖孔相近的前面。 雌麝無腺囊和獠牙。 尾短小,

掩藏于臀毛中。

2.馬麝, 體形較大, 體長85-90cm, 體重15kg左右。 全身沙黃褐色或灰褐色, 後部棕褐色較強。 面、頰、額青灰色, 眼上淡黃, 眼下黃棕色。 耳背端部及周緣黃棕色、耳內周緣、耳基沙黃色或黃棕色。 頸背有栗色塊斑, 上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毛叢形成4-6個斑點排成兩行。 頸下白色帶紋不顯, 因有棕褐色和白毛混雜而形成黃白區。 腹面為土黃色或棕黃色。

3.原麝, 體長85cm左右, 體重12kg左右。 耳長直立, 上部圓形, 鼻端裸出無毛。 雄性上犬齒發達, 露出唇外, 向後彎曲成獠牙。 雌性上犬齒小, 不露出唇外。 四肢細長, 後肢比前肢長, 所以臀部比背部高。 主蹄狹長, 側蹄長能及地面。 尾短隱于臀毛內。 雄性臍部與陰囊之間有麝腺, 成囊狀, 即香囊, 外部略隆起, 香囊外及中骨有二小口,

前為麝香囊口, 後為尿道口。 通體為棕黃褐色、黑褐色等, 嘴、面頰灰褐色, 兩頰有白毛形成的兩個白道直連頷下。 耳背、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 耳內白色。 從頸下兩則各有白毛延至腑下成兩條白色寬頻紋, 頸背、體背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斑點, 排成4-6縱行。 腹面毛色較淡, 多為黃白色或黃棕色。 四肢內側呈淺棕灰色, 外側深棕或棕褐色。 尾淺棕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棲息於多岩石的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 常獨居, 多於晨昏活動。 食物為松樹、冷杉、雪松的嫩枝葉, 地衣苔蘚, 雜草及各種野果等。

資源分佈:1.分佈于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及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2.分佈于青藏高原、甘肅、雲南、四川等地。

3.主要分佈于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補虛消積。 主腹症腹塊;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劑, 適量。

【附方】治小兒病:麝肉二兩(切, 焙), 蜀椒三百枚(炒)。 搗未, 以雞子白和丸小豆大。 每服二、三九, 湯下, 以知為度。 (《范汪方》)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