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鹿角蘆薈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載有象鼻草, 雲:生雲南, 一名象鼻蓮。 初生如舌, 厚潤有刺, 兩葉對生, 高可尺余, 邊微內翁, 外葉冬瘁, 內葉即生, 栽之盆玩, 喜陰畏暵, 蓋即與仙人掌相類……產大理者, 夏發莖, 開小尖瓣黃花如穗。 根據所述及其附圖, 與百合科大蘆薈相符。

【拼音名】Lù Jiǎo Lú Huì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大蘆薈的鮮葉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ioe arborescens Mill.var.natalensis Berger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 鮮用。

【原形態】大蘆薈, 多年生草本。 明顯有具葉的主莖, 高可達l-2m, 植株被白粉。 葉狹長, 肥厚多汁, 先端具長鈍尖, 邊緣具刺狀硬齒。 總狀花序, 具長的總柄;苞片卵狀條形,

先端鈍, 花長約3.5cm, 紅色, 具離生花被。 花、果期7-9月。 原產於南非。 國內大多數公園溫室內有栽培。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原產于南非

資源分佈:國內大多數公園溫室內有栽培。

【化學成份】

莖上部分(含葉)含總蒽醌( total anthraquinone)。

葉含蘆薈寧( aloenin), 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 蘆薈大黃素甙(barbaloin), 琥珀酸(succinic acid), 乳酸鎂(Mg lactate), 大蘆薈聚糖(arboran)A、B。

全草含羧肽酶(carboxypeptidase), 多糖類(polysaccha-rides)及糖蛋白(glycoprotein), 其直鏈聚合體(linear polymer)由(1, 6)-O-鏈-α-吡喃葡萄糖 [(l, 6)-O-linked-α-D-glucopyranose]組成, 支鏈聚合體(branched polymer)由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組成。

【藥理作用】

1.瀉下作用:鹿角蘆薈葉粉末給雄性大鼠口服, 有瀉下作用, 半數有效量為900mg/kg。 致瀉作用大鼠比小鼠更敏感, 且無性別差異。 預先給予鹽酸四環素可降低其瀉下作用。 瀉下作用的有效成分為蘆薈大黃素甙。 大鼠口服蘆薈大黃素甙, 在大腸內分解為蘆薈大黃素-9-蒽酮、蘆薈大黃素。

三者均引起大鼠大腸內水容量增加, 只有蘆薈大黃素-9-蒽酮還可使小腸水容量增加。 直接給大鼠結腸注射上述物質, 也僅有蘆薈大黃素-9-蒽酮可引起腸內水容量增加和電解質失衡。

2.促進細胞DNA合成作用:鹿角蘆薈鮮葉汁中的aloelectin 5μg/ml可明顯刺激幼倉鼠腎細胞DNA合成, 它有血細胞凝集作用。

3.降血糖作用:;鹿角蘆薈葉多糖成分中的大蘆薈聚糖A、B對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誘導的高血糖小鼠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瀉火解毒;通便。 主肝熱目赤;頭昏;肺熱喘咳;實熱便秘;瘡癰腫痛;狼瘡

【用法用量】內服:鮮汁, 5-10ml。 外用:適量, 塗搽。

【注意】脾胃虛寒者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