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只有“生”奶才是“鮮”?

牛奶市場又起波瀾。 近日, 國家質檢總局頒佈了一部新法規, 規定從明年10月1日起, 只有從奶牛身上擠出後未經任何加工的牛奶才有資格叫“鮮奶”, 換句話說, 現在鋪天蓋地出現在牛奶包裝上的“鮮”字今後都將“功成身退”。

奶企老總們一時間又亂了陣腳, 紛紛發出質疑之聲, 甚至想要聯名上書。 而意料之中的是, 上海消費者對此反應冷淡, “我一向只喝××牛奶”是記者聽到最多的回答。

市場上將不再有“鮮”奶

“凡是經熱加工處理的預包裝食品, 產品名稱不能含有‘鮮’字”。

近日, 國家質檢總局發佈了《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和《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籤通則》兩項新法規, 在對這兩部法規進行解釋的《食品標籤國家標準指南》中, 就出現了這句讓眾多奶企揪心的話。 按上海奶業協會一位人士的話說:“明年10月1日起, 國家質監和工商部門都將參照《指南》進行執法,

對標識‘鮮’奶的產品進行地毯式淘汰。 ”

通俗地表達《指南》的意思, 就是“只有生的才是鮮的”。 為此, 《指南》的編制單位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工作人員解釋說, 制定這樣的標準, 是因為現在的食品標籤混亂, 特別是乳品、飲料業, 喜歡用“純”、“鮮”等概念作為賣點, 誤導消費者。

“鮮不鮮”爭論由來已久

記者昨天在家樂福超市看到, 不論是高溫滅菌的常溫奶, 還是巴氏消毒的冷藏奶, 包裝上大多有“純鮮”字樣。 而在發達國家, 只有經過巴氏殺菌加工的全脂牛奶可以作為特例被稱為“freshmilk”(鮮奶)。 所以, 巴氏消毒奶一直自認為是正宗“鮮”奶, 相關企業還曾籌備起草《鮮奶標識管理辦法》。 但是, 如果市場上所有奶品都不能標識“鮮”, 那麼, 巴氏消毒奶還是無法與超高溫滅菌的常溫奶、或是用奶粉勾兌的還原奶相區別。

上海奶協的這位人士指出, 由於巴氏奶的生產成本要高於還原奶, 新法規可能會促使原本生產巴氏奶的企業轉向生產還原奶。 據悉, 上海奶協副秘書長顧佳生已赴北京, 與各地奶協聯繫、商討應對之策。

對消費者選擇影響不大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 雖然絕大多數消費者說不出巴氏奶、常溫奶或還原奶之間的區別, 但他們各自養成的消費習慣似乎不會受到新法規的影響。 一位姓程的小姐說, 平時買牛奶只是注意一下生產日期, 在得知“鮮奶”一詞將被界定為剛擠出的牛奶後, 程小姐不解地問:“那沒經過殺菌消毒的奶能喝嗎?”而另一位姓高的女士也不知道巴氏消毒的意思, “我們全家一向只喝××牌子的牛奶, 這屬於哪種奶呢?”

事實上, 上海的牛奶市場已相當成熟, 單純的價格戰或概念論爭, 似乎都不能改變消費者已保持多年的喝奶習慣, 品牌和品質是他們更為關心的。

[名詞解釋]

巴氏消毒奶———採用巴氏消毒法滅菌,

需全程在4℃-10℃冷藏, 目前較為流行。 最大程度的保留牛奶中營養成分。

常溫奶———採用超高溫滅菌法, 能將有害菌全部殺滅, 保質期延長至6個-12個月, 無須冷藏。 但營養物質會受很大損失。

還原奶———奶粉不得用於巴氏消毒奶, 但常溫奶、優酪乳及其他乳製品可用, 但必須標明原料為“復原乳”或“水和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