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3種外用藥 巧用除痔瘡

痔瘡發病率高,自古就有“十人九痔”之說。 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司機、辦公室文員、電腦族等工作性質都需要久坐,更加助長了痔瘡的“囂張氣焰”。

對痔瘡的治療,一般的主張是內科治療為先,只有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痔核在肛門脫出嚴重、便血過多時,才行手術治療。

而在藥物的選擇上,外用藥由於不經過消化道,直達病所,因此不良反應相對較小,是痔瘡的首選治療方法。 本文介紹幾種外治藥。

馬應龍麝香痔瘡膏——“藥到痛消” 馬應龍麝香痔瘡膏為淺黃色或粉紅色的軟膏,氣香,有清涼感,為治療痔瘡的非處方藥。

其主要成分為麝香、牛黃、珍珠、爐甘石(煆)、硼砂、冰片。

其中麝香為消腫散結之君藥,可除惡瘡、痔瘺腫痛,有祛腐生新之功。 爐甘石具有收斂、消腫、止血、防腐之效。 冰片消炎止痛。 硼砂抗菌抑菌。 牛黃清熱鎮驚,可治胎毒、瘡癤、瘡瘍、痔瘡。

諸藥合用,有清熱解毒、去腐生肌的作用,主要用於痔瘡腫痛、肛裂疼痛。 其特點是止痛效果顯著。 此藥不可內服。

用於痔瘡便血、腫痛時,應將備用的注入管輕輕插入肛門內,擠入2克左右藥膏;用於肛裂時,把藥膏敷於裂口內。 敷藥前應將肛門洗淨。 孕婦慎用。

肛泰貼——“聲東擊西” 肛泰貼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並不在肛門部位用藥,而是把藥貼在肚臍上。 其實貼肚臍治痔瘡並不奇怪。 從祖國醫學理論講,肚臍穴名神闕,為先天之本源,後天之氣舍,為任脈中重要的穴位。

任脈為一身陰脈之海,總攝一身氣血,為經氣彙集的地方,臍部用藥有利於歸經,藥物直達病所。 從生理解剖上看,肚臍處表皮角質層很薄,皮膚敏感度高,臍下還有豐富的靜脈網,滲透性強,吸收能力好,且局部凹陷,形成隱窩,有利於藥物較長時間存放,這些就為藥物從這裡充分進入血液迴圈提供了很方便的條件。

肛泰貼可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燥濕斂瘡、消腫止痛。 用於內痔、外痔、混合痔等出現的便血、腫脹、疼痛。 使用前,先洗淨臍部周圍皮膚,擦乾,然後將無紡膠布與PVC片分離,將藥片對準臍部,粘貼牢固。 每次1片,每日1次。

化痔栓——直達病所 化痔栓在常溫下為子彈形固體,通過塞入肛門起效。

其主要成分為苦參、冰片、五倍子等,用於大腸濕熱所致的內外痔、混合痔。

藥栓塞入肛門後,在體溫的作用下緩慢溶化,釋放出藥物,被直腸黏膜吸收,不經胃腸道,不經或少經肝臟而直接進入血液。

因此,可防止或減少藥物有效成分在胃腸道及肝臟中被分解破壞,並減少或避免藥物對肝臟的毒性或全身不良反應。 使用時患者取側臥位,將藥栓置入肛門2~2.5釐米深處。 每次1粒,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