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刺桐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Cì Tónɡ Yè

【英文名】Leaf of Oriental Variegated Coralbean

【別名】鸚哥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及喬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rythrina variegata L.[E.indica Lam.]2.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E.tienensis Wang et Tang]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 曬乾。

【原形態】

1. 刺桐 大喬木, 高可達20m。 樹皮灰棕色, 枝淡黃色至土黃色, 密被灰色絨毛, 具黑色圓錐狀刺, 二三年後即脫落。 葉互生或簇生於技項;托葉2, 線形, 長l-1.3cm, 早落;3出複葉;小葉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 長10-15cm, 頂端小葉寬大於長, 先端漸尖而鈍, 基部近截形或闊菱形, 兩面葉脈均有稀疏毛茸。 總狀花序長約15cm, 被絨毛;總花梗長7-10cm;花萼佛焰苞狀, 長2-3cm, 萼口斜裂, 由背開裂至基部;花冠碟形, 大紅色, 旗瓣長5-6cm, 翼瓣與龍骨瓣近相等, 短於萼;雄藍10, 二體, 花絲淡紫色, 長3-3.5cm, 花藥黃色;花柱1, 淡綠色, 柱頭不分裂, 密被紫色軟毛。 莢果串珠狀, 微彎曲。 種子l-8顆, 球形, 暗紅色。 花期3月。

2.喬木刺桐 喬木, 高7-8m。 樹皮有刺。 三出複葉, 小葉腎狀扁圓形, 長10-20m, 寬8-19m,

先端急尖, 基部近截形, 兩面無毛;小葉柄粗壯。 總狀花序腋生, 花密集於總花梗上部;花序軸及花梗無毛;花萼2唇形, 無毛;花冠紅色, 長達4cm, 翼瓣短, 長僅為旗瓣的1/4, 龍骨瓣菱形, 較翼瓣長, 均無爪;雄蕊10, 5長5短;子房具柄, 有黃色毛。 莢果梭狀, 稍彎, 兩端尖, 頂端具喙, 基部具柄, 長約10cm, 寬約1.2cm。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野生或栽培為行道樹。

2.生於山溝或草坡上。

資源分佈:1.分佈于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2.分佈于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苦;平

【歸經】胃;腸經

【功能主治】消積驅蛔。 主小兒疳積;蛔蟲症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 2-3g。 外用:適量, 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