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國學大師有這樣一套36字養生經

關於這個世界, 我們有太多疑問:為什麼生活條件好了, 人卻沒以前幸福?到了一定年齡, 該如何看待生死?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能為現代人帶來什麼?近日, 本報記者專訪國學大師樓宇烈先生, 聽他把脈國人心靈困境, 述說“三理養生”的奧秘。

圖片來源:網路

人最大的痛苦是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樓宇烈先生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 長期從事宗教、國學和昆曲等研究,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者、實踐者。 一身棉麻衣服, 臉上掛著笑, 82歲高齡的樓宇烈先生, 連續講課四五個小時, 仍精神十足。

《生命時報》:眼下, 人人喊累, 覺得精神壓力巨大。 物質越來越豐富, 為何人卻開心不起來?

樓宇烈:完整的人格應包括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兩部分, 前者是基礎, 缺乏後者則是“行屍走肉”。 可現在很多人已被嚴重物化, 做什麼都帶功利性,

淪為金錢的奴隸。 可以說, 累是因為你放棄了選擇, 也放棄了你自己的心。 心乃人身之君, 以心管五官, 進而管外物。 如果放棄了自己的心, 五官被萬物管了, 眼睛想看更美的, 嘴巴想吃更好的, 身體想住更大的房子……心隨萬物變化, 便很難達到安寧狀態, 想開心就更難了。

《生命時報》:中國傳統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幫我們解決環境污染、社會風氣敗壞等問題?

樓宇烈: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 不能丟。 解決目前困境, 首先是人本主義精神。 人有能動性, 要在最大程度管好自己, 反省自問、自覺自律, 講究“天人合一”, 不做過分的事。 任意妄為會損害本性, 現在嚴重的環境問題即是表現之一。 其次是講究“禮”。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核心不是絕對服從,

而是人人要按自己的身份、地位履行各自的職責, 管好自己的行為。 人人都遵守規範, 社會才不會亂套, 風氣才會慢慢變好。 從個人層面來講, 我建議大家多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 如四書五經等。

“我不怕老, 也不懼怕死”

《生命時報》:“常回家看看”被寫入法律、老人摔倒敢不敢扶成為問題, 對這些“孝缺失”現象, 您怎麼看?

樓宇烈:這太悲哀、太荒唐了。 孝敬父母、養育孩子, 是做人最基本的本分, 很多人連這都丟了。 中國的家庭文化與西方不同, 西方重視個體獨立性, 而中國講究“血濃於水”。 我認為, 最好的養老是在家裡。 政府應促進各地平衡發展, 想方設法鼓勵中青年人在當地就業, 減少因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妻離子散”。

《生命時報》:英國曾有一項調查, 發現中國人最怕老。 您已82歲高齡, 對生死怎麼看?

樓宇烈:這個調查結果讓我感到很意外。 按理說, 國人是不那麼怕老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 很多人到了六七十歲, 會自己找個安靜的地方等待離開人世, 不少人會為自己提前置辦棺木、壽衣等。 怕老, 最關鍵還是沒看明白生死。 我不怕老, 也不懼怕死, 因為生、老、病、死都是必然。

很多人追求長壽, 現在的科學技術也一直在尋找各種讓人不死的方法。 但我希望, 我們不要總把自己看得太大, 相對宇宙, 人是非常微小的。 如果人只有生沒有死, 無數的生命不斷累積, 地球必然難堪重負。 不管從肉體自身, 還是我們生存的環境看, 追求永生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既然死是必然, 又有何懼?

36字“三理養生經”

《生命時報》:早在上世紀80年代, 您就開始研究中醫, 在您看來, 養生的關鍵是什麼?

樓宇烈:30多年前, 我擔任北京大學哲學教研室主任。 有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瑞士留學生找到我說, 他在中國學了一年中醫, 但用的還是西醫的方法, 他覺得中醫根源于中國傳統哲學, 想跟我學中國哲學。 正是從那時起, 我開始關注中醫。

養生最關鍵的是養心, 順應自然。 很多人靠食補、藥補養生, 我認為, 都是沒抓到中醫養生的精髓。 如果身體不缺, 這樣補容易導致營養過剩, 對青少年兒童、老年人的傷害更大。 每個人情況不同, 一定要按自己的實際情況“循天道”。 現在很多人都活在數字裡,

每天測好幾次血壓、血糖, 稍微高點就緊張得不得了;每天一定要走夠一兩萬步, 做50個俯臥撐, 跑夠10公里。 關注自己的健康是好事, 但如果被數字綁架, 為此焦慮緊張, 反而對身心不利。

《生命時報》:您提出過“三理養生”, 即生理養生、心理養生、哲理養生, 每種養生的重點是什麼?

樓宇烈:中醫不是簡簡單單地治病, 而是把“治人”作為根本出發點, 所以提倡“養”生, 講究陰陽平衡, 治未病。 中醫養生有“三理”, 生理養生是第一層面。 首先要“動靜適度”。 除跑步、游泳等看得見的動, 也可選擇內在的動, 如靜坐、坐禪等。 其次是“食養”, 關鍵在“節制”二字, 養好脾胃就能防很多病。 最後要“起居有常”, 生活規律, 少熬夜。

心理養生是第二層面, 有兩個重點, 一是調節好情緒, 二是調適好七情六欲。大喜大悲都傷身,不能過度。按照中醫理論,如果一個人能保持平和心境,真氣就能記憶體,各種外邪便無法趁虛而入。正所謂,“仁者壽”。

哲理養生是第三層。它是更高層次的養生,涉及人生觀、世界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提出了一些哲理方面的養生說法,叫“六然”“四看”。“六然”指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四看”指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見識。

就我自己來說,我沒有專門的“養生時間”,而是力求簡單。總結起來,生理養生有12個字,即“拍拍打打、蹲蹲起起、扭扭捏捏、溜溜達達”。我家的電水壺等家居用品被我特意放在地上,這樣倒水時順便就能“蹲蹲起起”了。“嘻嘻哈哈,大大咧咧,鬆鬆垮垮,從從容容”是我的12字心理養生經,凡事告訴自己放鬆精神,遇事不慌,開心從容地為人處世。此外,還有“法無定法,因人而異,理有常理,順其自然”的12字哲理養生,核心就是別太執著,雖“法無定法”,但“理有常理”,世間人事千奇百怪,放下執念,順其自然便好。

二是調適好七情六欲。大喜大悲都傷身,不能過度。按照中醫理論,如果一個人能保持平和心境,真氣就能記憶體,各種外邪便無法趁虛而入。正所謂,“仁者壽”。

哲理養生是第三層。它是更高層次的養生,涉及人生觀、世界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提出了一些哲理方面的養生說法,叫“六然”“四看”。“六然”指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處事斷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四看”指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懷,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見識。

就我自己來說,我沒有專門的“養生時間”,而是力求簡單。總結起來,生理養生有12個字,即“拍拍打打、蹲蹲起起、扭扭捏捏、溜溜達達”。我家的電水壺等家居用品被我特意放在地上,這樣倒水時順便就能“蹲蹲起起”了。“嘻嘻哈哈,大大咧咧,鬆鬆垮垮,從從容容”是我的12字心理養生經,凡事告訴自己放鬆精神,遇事不慌,開心從容地為人處世。此外,還有“法無定法,因人而異,理有常理,順其自然”的12字哲理養生,核心就是別太執著,雖“法無定法”,但“理有常理”,世間人事千奇百怪,放下執念,順其自然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