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拖延症背後的科學

在交稿的幾個小時前才草草寫了一篇文章;直到冰箱裡什麼都沒有才去超市;看了好幾期雜誌才戀戀不捨地關上流覽器去幹活……我們每天都用這樣那樣的方式在拖延。

特別簡單的小事就能讓我們把工作拖到最後一刻, 或者告訴自己“明天再幹吧”——就這樣一天又一天過去了……

不過拖延症背後的科學其實超乎你想像, 近年來, 世界範圍內的心理學家和研究者們都在尋找一個答案:人類的哪種心理, 讓我們明知道事情很重要卻不去做呢?

下面五個關於拖延症的科學研究可能會讓你好好安排一下你的事情。

1. 某些人更容易拖延

有些人天生就容易拖延。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 當畫面中閃過干擾物或新東西的時候, 有一些人比別人更容易被吸引。 並且, 總有一些人更容易衝動。 這些容易衝動的人總會被那些他們認為自己只會在短期內感興趣的東西所吸引,

最終導致他們把長期目標推遲了。 因為不能保證一個拖延症患者也是個愣頭青, 研究人員認為這兩個特徵有關聯性。

2. 拖延的感覺很好——一直到截止日期

我們都知道拖延的後果將會是什麼——惶恐, 煩躁, 徹底精疲力竭——都是拖延的必經之路。 它給我們的短期享受, 遲早是要還回來的。 這種享受的感覺可以在腦中激發一種多巴胺, 一種令你感覺不錯的化學物質, 你看喜劇片和做“啥也沒用就是好玩”類性格測試的時候都會產生這種物質。

3. 大腦的決定一直在鬥爭

大腦的前皮層是負責收集資訊和做決定的。 “是這部分, 把人類從只按本能行事的動物中脫離出來。 ”卡爾頓大學心理學教授提摩西·A.·派切爾對Real

Simple如是說。

但是這個過程是自願進行的。 如果我們不注意手頭的工作, 我們的大腦邊緣系統——大腦主要部分之一, 派切爾說它主管“快速恢復心情”——就開始工作了。

結果是:我們選擇了讓我們高興的東西隨之而來的就是多巴胺的衝擊和……拖延症。

4. 拖延症能破壞自製力

缺乏自製力使那些拖延症患者完成任務的時候會出問題——哪怕只是最簡單和基本的任務。 “相當一部分拖延症會在一件棘手的任務遇上一個既衝動又缺乏自製力的人的時候發生。 ”埃裡克·傑佛在《心理科學》中稱, “這些因素, 使研究人員管拖延症叫做‘典型的’自製力失調。 ”

自製力的缺失也與特定種類的拖延症有關。 荷蘭烏德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創造了個新詞:“睡覺拖延症”,

指那些“難以抵禦誘惑, 幹這幹那就是不睡覺的人”。

5. 你自己就有擺脫拖延症的能力

拖延症往往根源於對於特定工作的負面情緒——我們可能經歷過恐嚇、害怕或者失敗, 有的時候可能會沒有激情。 所以, 我們可以把工作視作必須要完成的東西, 而不是需要經歷或者已經得到的東西。

“漸漸地, 心理學家和時間管理顧問開始重視一個策略:刻意通過拖延症患者自己的努力, 來幫助他們嘗試恢復心情;學著用更加有成效的方法約束自己的情緒。 ”今年早些時候, 蘇·謝林伯格在《華爾街郵報》的專欄中寫道, “(派切爾博士)建議拖延症患者練習‘時間旅行’——把他們的生活映射到未來, 想一想工作完成的時候的喜悅,

或者沒完成時候的挫敗感。 ”這樣就能夠減輕他們潛意識中對未來的焦慮和不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