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高山扁枝石松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拼音名】Gāo Shān Biǎn Zhī Shí Sōnɡ

【英文名】spores of Alpine clubmoss

【別名】高山石松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松科植物高山扁枝石松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phasiastrum alpinum (L. ) Holub.[Lycopodium alpinum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 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10-20cm。 根莖匍匐, 近黃色。 地上枝扁平, 斜生。 多回二叉狀分枝。 葉呈4列, 貼于枝上, 交互對生, 稍肉質, 先端銳尖, 基部稍狹, 全緣, 兩側葉卵狀披針形, 向腹面卷曲, 背葉稍寬, 腹葉較窄。 孢子囊穗生于分枝頂端, 圓柱狀, 無柄;孢子葉廣卵形, 先端長漸尖, 邊緣有微鋸齒。 孢子囊生于孢子葉葉腋內, 腎形;孢子四面體球形。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000-2200m處的高山草原、苔原地帶。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等地。

【化學成份】含石松堿(lycopodine), 棒石松寧堿(clavolonine), 石松文堿(lycoclavine), 去 N-甲基-a 玉柏堿(des-N-methyl-α-obscurine)等生物堿。

【性味】淡;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 主關節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15g。 外用:適量, 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

性平。 有活血、鎮痛、強壯的功能。 用于關節疼痛、跌打損傷;孢子用于小兒汗疹及皮膚濕爛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