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中風後更要防血管性癡呆

寒冬季節是腦血管病的高發季節。 一方面, 氣候變冷, 人體食欲相對亢進, 易食過多肥甘厚味, 導致血糖、血脂升高, 血黏度增高, 另一方面, 氣候變冷導致血管收縮, 血壓升高而引起中風的發生。 因此, 大家要記住以下幾句話來預防中風。

人人要自危。 雖然中風更常見於老年人, 但年輕人、青少年、兒童, 甚至是嬰兒, 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不要覺得中風離我們很遠, 有些中風病人看上去根本不像高危人群, 並沒有一些典型的風險因素(如高血壓)。

高血壓是中風的頭號公共敵人。 美國有8000萬人患有高血壓, 但半數人沒有很好地控制病情。

在中風首次發作的人群中, 3/4的人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 反之, 控制好血壓, 就能阻止很大一部分人中風發作。

每個人都要會識別中風信號。 如果你不幸中風, 周圍的人是最可靠的救援者。 幫患者迅速撥打急救電話或把他們及時送往有救治條件的醫院。 為了記住最常見的中風警告信號和急救措施, 要學會“FAST”這一縮略詞的用法:即如果你看到患者面部下垂(Face), 臂部虛弱無力(Arm)或語言表達困難(Speech), 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Telephone)。

一旦發生中風應立即送醫院進行治療, 最好選擇設有卒中單元的正規醫院。 在中風的救治上, 有句話叫“時間就是大腦”, 在中風發作時, 每分鐘會死亡近200萬個腦細胞, 所以第一時間就應該撥打急救電話,

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向親戚朋友的求救上。 國際上公認在中風後3小時內進行溶解血栓的藥物治療, 20%的病人能達到馬上康復的效果, 還有20%的病人可以恢復工作能力。 錯過“黃金3小時”, 75%的病人將終生殘疾, 生命雖然得到了挽救, 卻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後遺症——如癱瘓、語言表達能力的下降、吞咽功能障礙或智慧的減退等。

根據研究統計, 大約有10%的腦血管疾病的病人, 日後可能會患上癡呆症。 醫學上稱為“血管性癡呆”。 血管性癡呆是老年期癡呆的一種, 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腦血管管腔狹窄、彈性減弱, 甚至完全阻塞, 從而造成大腦供血不足, 最終腦細胞損傷、壞死。 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包括:腦梗死、腦出血、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血管性癡呆多見於60歲以上的人群, 男性較女性多見, 症狀主要包含癡呆的症狀和腦損害的症狀。

癡呆往往在腦中風後3月內發生, 早期表現為生活、工作能力下降, 患者的理解力及反應能力變差;健忘, 特點為前說後忘, 很久以前的事反倒記得住, 並可伴有情緒不穩、抑鬱、哭泣等, 甚至出現人格改變, 如隨地大小便, 不穿衣服等;情感失控, 幻覺, 妄想, 脾氣火爆等精神行為異常。 腦損害表現為偏癱、偏麻、偏盲, 言語障礙、吞咽困難等。 血管性癡呆目前公認的治療原則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目前血管性癡呆還沒有理想的西藥特效藥, 但可以長期服用一些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供血不足的中成藥,

如步長龍生蛭膠囊,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中風, 改善後遺症, 從而防止血管性癡呆的發生。 如果已經診斷為血管性癡呆或發現有相關臨床症狀可以同時和丹紅注射液聯用, 能取得不錯的臨床療效。

除了藥物干預外, 老年人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 與子女生活在一起, 不脫離家庭, 不脫離社會。 平時戒煙、戒酒、限制動物性脂肪或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 多吃蔬菜及水果, 適當吃含碘的食物, 以減緩動脈硬化的發展, 同時堅持體育運動和戶外活動, 保持樂觀的情緒, 控制血壓、血糖。 ▲

(沐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