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看病要不要找老醫生

很多人在看病時傾向選擇老醫生, 認為他們比中青年醫生經驗豐富。 然而, 近日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 在美國, 被老醫生治療的患者, 死亡率明顯高於被年輕醫生治療的患者。 這個結論似乎顛覆了人們的慣常看法, 因為很多人一直認為, 看病就要找老醫生才有保障。

供圖/cfp

受訪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兒科教授、廣東兒科危重病學會主任委員 曾其毅

北京市名老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教授 崔述生

多數人看病都想找老醫生

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完成。 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70萬名住院患者和1.9萬名醫生的資料,

結果顯示, 年齡低於40歲的醫生、50~59歲的醫生、60歲以上醫生, 其患者死亡率分別為10.8%、11.3%、12%, 呈遞增趨勢。 研究人員認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 老醫生診療能力可能有所降低, 且很難掌握最新治療技術, 但其經驗豐富, 對一些疑難雜症或許更有發言權。

針對“看病選擇年輕醫生還是老醫生”的問題, 6月10日, 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街頭展開了隨機調查, 20位行人中, 16位表示會選擇老醫生, 他們普遍認為, 老醫生臨床經驗更豐富, 醫術更精湛。 行人劉先生表示, 前段時間嗓子疼, 先是掛了一個年輕醫生的號, 醫生說是炎症, 給開了消炎藥, 但吃了一直不見好轉;後來又看了老專家, 認為是胃酸反流導致,

對症治療並忌食辛辣油膩, 病就好了。 但有4位行人認為, 老醫生的號一般比較難掛, 沒必要什麼毛病都找老醫生, 看中青年醫生更高效和方便。 生命時報官方微博發起的網路調查, 結果與街頭調查相似:78%的人選擇老醫生, 原因在於老醫生經驗豐富、醫術精湛、名氣大;22%的人選擇年輕醫生, 理由是思維敏捷、更負責、反應快。

對此, 南方醫科大學兒科教授、廣東兒科危重病學會主任委員曾其毅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人們想找老醫生看病的心理可以理解, 也有一定合理性, 但看病並非一定要找老醫生。 比如, 某位知名老中醫已90多歲, 因名氣太大, 很多人慕名而來, 但這位專家其實已經患上輕微老年癡呆, 診療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北京市名老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崔述生教授表示,

大多數老專家都是名副其實, 但這並不意味著什麼病都要找他們看, 對於一些常見病, 找年輕醫生就行了。 找老專家的病人多、掛號難, 很可能耽誤治療時機。

老少醫生各有優勢

曾其毅表示, 老醫生和年輕醫生各有優勢, 表現在三個方面。

經驗 。 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經驗的確重要。 一般而言, 醫生從業時間越長, 年紀越大, 臨床經驗越豐富, 處理問題也更得心應手。 尤其是一些疑難雜症, 更需老醫生處理。 但曾其毅說, 出錯率最高的往往也是經驗最豐富的人, 因為如果老醫生故步自封, 一再堅持過去落後的治療理念, 結果會比年輕醫生缺乏經驗更可怕,

“謬誤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相反, 很多低年資的住院醫師, 對治療標準抓得最嚴, 出錯率也最低。

創新 。 醫療科技飛速發展, 新理念、新技術、新療法層出不窮, 一些老醫生的學習能力遠不及年輕人。 當下, 很多中青年醫生成了醫學技術創新的主力軍。

靈敏度 。 靈敏度對外科手術來說至關重要。 相比而言, 老醫生在靈活度與協調性方面逐漸衰退, 而年輕醫生靈敏度更強。 不管年紀大小, 靈敏度都要依靠持續訓練。 勤于訓練的老醫生, 到了古稀之年仍能準確手術;而懶于訓練的年輕醫生, 即使身體素質再好, 也不一定能完成高品質的操作。

崔述生說, 好中醫要有臨床經驗, 更要有理論指導, 能力強弱與年齡沒有必然關係。 如果沒有系統學過中醫理論,

無論多大年齡, 都不會成為好中醫。 而理論充分的年輕醫生, 可能暫時由於缺乏經驗導致臨床效果受限, 但經過一定積累後, 水準就會很快提高。

對年輕醫生多些信任

曾其毅認為, 一名醫生的黃金階段在45~50歲之間, 此時該犯的錯已經犯過了, 該學的東西已經掌握了, 做事更成熟、穩重。 若以手術速度和精准為標準, 黃金年齡是35~40歲;如以出錯幾率為標準, 黃金年齡則在45歲前後。 總而言之, 大家不要盲目崇拜老醫生, 而要對年輕醫生多些信任。

專家表示, 選擇年輕醫生有兩點理由。 一是, 醫生不僅是個腦力活, 還是個體力活。 一台大手術往往要做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 要求醫生大腦和身體高度協調。 如果沒有良好的體能,

就無法支撐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 在這點上年輕醫生更有優勢。 二是, 40歲前後是醫生最年富力強的時候, 這一階段, 他們正處於職業上升期, 不管是看病還是手術都更謹慎, 準確率也更高。 因此, 是否處於職業上升期, 是病人選擇醫生的黃金標準之一。

患者選擇醫生還要看其是否有醫德和人文情懷。 曾其毅認為, 診療時, 醫生誠心不足、耐心不夠, 會造成患者戒備甚至敵對心理, 導致醫患關係不和諧。 崔述生指出, 醫治病人的訣竅在於關愛病人, 如不能給病人溫暖, 即使醫術再精湛, 也不是一名好醫生。 醫德是否高尚, 有沒有人文情懷, 和年齡關係不大, 取決於一個人的道德和修為層次。 醫生應明白, 關愛病人、解除痛苦是醫生最高職責, 富有同情心、處處為病人著想,則是醫生的最高境界。▲(生命時報記者田飛)

富有同情心、處處為病人著想,則是醫生的最高境界。▲(生命時報記者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