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

調身 調息 調心 氣功中的“三調”

氣功能祛病強身

莊子在《刻意篇》中又強調氣功調息以養生的重要, 他認為, 經常調整呼吸, 吐出濁氣, 吸入清氣, 就能延年益壽。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進而指出“呼吸精氣, 獨立守神”, “治宜導引”, 主張把調整呼吸、調養心神、調整身姿結合起來, 既用以養生延年, 又用於治療疾病。

新中國成立後, 氣功在防病治病和科學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

氣功, 因其效果顯著, 簡便易行, 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或用來養生延年, 或用來防病治病。 我國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家謝覺哉說得好:“氣功療法,

人人可行, 不花錢, 不費事, 可以祛病, 可以強身, 可以延年。 ”

許多採用氣功治療的病人也深受其益, 他們深有體會地說:“自己不受罪, 兒女不受累, 節省醫藥費, 有益於社會。 ”

練習氣功, 既能養生延年, 又能防病治病, 這是什麼道理呢?

中醫學認為, 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 真氣充實, 生命活力就旺盛;真氣虧損, 生命活力就衰退;一旦真氣耗竭, 人的生命也就隨之消亡。 就中醫養生來說, 培育真氣最為重要, 真氣充盈, 生命力強, 就能健康長壽, 病邪也難以侵犯, 疾病也就難以發生。 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而氣功鍛煉, 就是以培育真氣為主的自我養生之法, 所以具有養生保健、抗衰延年之效。

中醫學又認為, 疾病之所以發生, 就人體內部而言, 在於陰陽失衡。 而氣功療法, 一方面通過培育真氣, 扶正祛邪, 另一方面通過疏通經絡, 協調臟腑, 調和氣血, 使失衡的陰陽重新歸於平衡, 疾病也就隨之痊癒。

現代研究也初步證明, 用氣功來養生延年, 防病治病, 確有科學道理。

第一, 測定練功者的生化指標, 發現有助於延緩人體的衰老過程。

第二, 用腦電圖觀察練功者, 發現提高了大腦皮層的功能。

第三, 隨著練功過程的逐漸入靜, 大腦皮層也逐漸處於內抑制狀態, 對高級神經活動有良好的保護作用, 使過度興奮以致功能紊亂的大腦皮層細胞容易復原, 並使大腦皮層頑固的病理興奮灶轉入抑制狀態, 從而為恢復健康創造有利條件。

特別是對那些與精神因素關係密切的疾病, 更為有利, 像神經衰弱、高血壓、潰瘍病等。

第四, 在練功過程中, 身體對氧氣的消耗量減少, 大約比平時減少30%, 身體內的能量代謝也下降, 大約比平時下降20%, 可見在練功過程中的生理反應, 屬於積聚能量的反應。 這種“儲能性反應”可以減少病人對能量的消耗, 重新積聚精力, 因而有助於身體虛弱和患有慢性消耗疾病的人恢復健康。

第五, 在練功的過程中, 呼吸變慢加深, 特別是採用腹式呼吸, 可以起到一種“按摩”腹腔器官的作用。 練功時, 膈肌的活動範圍比平時要增加三四倍, 對腹腔器官進行有節律的擠壓, 從而促進胃腸蠕動, 減輕腹腔瘀血, 增強消化吸收功能。 所以練功者往往食欲改善,

食量增多, 消化吸收功能旺盛, 體重大多也有所增加。 因此, 對維護人體健康, 增強體質有利, 而且有助於促進慢性病的恢復, 尤其對胃下垂、習慣性便秘等胃腸疾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氣功中的“三調”

那麼怎樣練習氣功才效果好呢?概括來說, 就是要求做到“三調”。 氣功的流派多種多樣, 練功的方法各不相同, 但無論何派何功, 都要調身、調息、調心, 這就是氣功鍛煉的“三要素”。

調身:就是調整身體的姿勢。 根據不同體質、不同病症的需要, 分別選擇臥式、坐式、站式或行式。 不論採取哪種姿勢, 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 那就是一定要做到姿勢協調, 舒適自然。

調息:就是調整呼吸。 氣功調息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深呼吸法,

不改變平常胸腹混合呼吸的原有方式, 只是把呼吸引向深長緩慢一些。 吸氣時, 胸廓慢慢擴張, 腹部微微隆起, 呼氣時, 胸廓慢慢回縮, 腹部隨之略有內收。 另一種是腹式呼吸法, 把常人的胸腹混合式呼吸調整為單純的腹式呼吸。 吸氣時, 胸廓明顯隆起;呼氣時, 橫膈上移, 腹部明顯內收。 腹式呼吸的氣息出入, 遠比平常呼吸更為緩慢, 更為深長。

氣功的呼吸調整, 要求達到均勻、細慢、深長。 均勻, 是指不能時快時慢。 細慢, 是指呼吸柔細緩慢, 出入綿綿, 自然悠暢。 深長, 是指氣貫丹田, 隨著腹式呼吸的形成, 深吸氣時, 橫膈下降幅度增大, 擠壓腹腔器官, 產生下行之力, 這時再微微運用意念誘導, 促使吸入之氣下行入腹, 呈現氣貫小腹丹田的感覺。

調心:就是調節心神。 要求排除雜念, 集中意識, 精神內守, 放鬆安寧, 達到入靜的境界。

初步入靜, 表現為心平氣和, 情緒安定, 精神集中, 雜念減少, 對內外刺激的反應也有所減弱。 進一步入靜, 思緒更加淨化, 心息相依, 心神寧靜, 意念專一。 入靜再深入發展, 則自覺恬靜虛無, 輕飄飄達到一種美妙無比的境地。

入靜後的感覺, 還常常因人而異, 表現為多種多樣, 古人就歸納出八觸景象和十六觸景象。 對於任何一種景象, 都不要刻意追求, 一切任其自然, 繼續練功。

練功的實踐表明, 許多人入靜後都能收到頭腦清晰、心情舒暢、精神安定的良好效應。

入靜是這樣美好, 但初練氣功者往往一時難以達到,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完全不必著急,只要安定情緒,耐心練習,等待時日,功到自然成。

氣功,既簡便又有效,只要你做好調身、調息、調心這三要素,相信你的身體狀況一定會大有改善。

完全不必著急,只要安定情緒,耐心練習,等待時日,功到自然成。

氣功,既簡便又有效,只要你做好調身、調息、調心這三要素,相信你的身體狀況一定會大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