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老人出現這些症狀要懷疑老年癡呆

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癡呆日。 統計顯示, 2015年, 全世界癡呆人數為4680萬人, 而當年中國癡呆人數已躍居世界第一位。 在未來40年, 中國60歲以上人群癡呆患病率將達到4.3%。

目前, 中國65歲以上人群老年癡呆發病率為3%-7%。

患者出現認知障礙並伴有精神行為異常

癡呆是以認知障礙為主、同時伴有精神行為症狀、最終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組病。 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折瀟解釋, 這裡的認知是指人接受處理外界資訊和認識世界的能力, 包括記憶力、計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推理能力、執行能力、定向能力等, 同時伴有精神行為異常, 如出現猜忌、多疑、妄想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也就是說已經影響到了個人和家庭的正常生活。

兩大特點:隱匿起病和逐漸進展

癡呆是一組疾病, 常見的病因有兩個:一是原發的阿爾茲海默病, 即老年癡呆, 它與遺傳、基因突變有關;另一個是血管性癡呆,

即腦血管病後出現的認知功能下降。 而老年癡呆症是癡呆類型中最常見的一個, 占總癡呆類型的35%-50%。 折瀟解釋, 老年癡呆具有兩大特點:一是隱匿起病, 就是很難發現是什麼時候開始得病的;二是逐漸進展, 就是慢慢加重。

“老年癡呆在初期不易被發現, 往往家人覺得不對勁送來醫院時已是中晚期了。 我曾經接診過一個80歲的老大爺, 說話、交流、做事都感覺非常好, 很正常。 他之前是個精算師, 但現在管不了家裡的賬。 家人覺得不對勁送來就診, 最後確診為老年癡呆。 ”折瀟說, 還有一個70多歲的老人, 總懷疑妻子出軌了, 與別人有不正當關係, 還老懷疑兒女們偷他的錢, 多疑且暴躁, 後經診斷也患有老年癡呆。

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

折瀟介紹, 在臨床上, 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 將老年癡呆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 輕度表現為近期記憶力下降;判斷力下降, 很容易上當受騙;興趣愛好減少, 沉默寡言。

中度表現為記憶力嚴重下降, 尤其是遠期記憶力也下降;原有知識技能下降, 像之前做財會的, 現在算不了賬了;學習能力下降, 稍微複雜一點的東西學不會;社會接觸能力下降, 不與人交流;容易迷路;語言表達更困難, 還會出現自言自語, 重複性語言增多;脾氣暴躁多疑;人變得邋遢, 甚至沒有了羞恥感, 隨地大小便等。

到了晚期, 則為重度, 表現為完全沒有了記憶力, 生活無法自理, 只能臥床需人照料,

最後死於各種感染引發的併發症。

“老年癡呆多發於65歲以上的人群。 ”西安工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金玉坤表示, 在臨床上, 醫生看到, 有些老人判斷力受損, 喜歡吃不新鮮的食物;有的老人喜歡撿垃圾回家;有的老人原來將什麼東西都留給孫子, 後來變成了跟孫子搶著吃;還有一些老人以前特別喜歡旅遊, 後來就喜歡待在家裡哪兒都不去。 這些都是老年癡呆的表現。

輕度患者莫過度照料否則會加重病情

老年癡呆, 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 因為這個病是不可逆的, 只能延緩。 折瀟說, 這個病的總體治療原則是減輕病情、延緩進展。 因此, 除了藥物治療外, 照料者對患者的認知功能訓練也尤為重要, 比如幫助他們回憶剛剛發生的事情,

練習購物算帳, 陪他們外出認路, 多進行語言交流。

臨床發現, 空巢老人更容易發生老年癡呆。 折瀟提醒, 對於輕度老年癡呆患者的照料原則以維持能力為主, 不要過度剝奪和替代他們的基本生活能力, 儘量引導他們自己去完成;對於中度老年癡呆患者, 幫助、協助、陪同他們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 讓他們有參與感, 並維持這種興趣;對於重度老年癡呆患者則完全依賴於照料, 做到減少他們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對於精神異常者, 要減少誘因和情緒刺激, 注意觀察是哪些情景誘發他們出現了精神異常。 值得注意是的, 一定不要進行過度的照料, 否則病情會進展得更快, 身體功能會退化得更快。

此外, 對於老年癡呆患者, 要盡可能讓他們住在熟悉的環境中, 不要總是搬家;不要讓老人獨居;房間的佈置、色調、聲音、空氣等不要過於沉悶;採取一些措施防止老人走失和跌倒。 可以嘗試讓老人多進行一些文娛活動, 像慢跑、散步、打太極、跳舞、聽音樂等, 給他們在家庭活動中足夠的參與感。

預防:多吃蔬果、雜糧多參加智力活動

對於65歲以上人群, 金玉坤建議, 在飲食上可以借鑒地中海飲食法, 多吃蔬菜水果、魚類、豆類、五穀雜糧、橄欖油等食物;預防“三高”。 此外, 可以經常去探親訪友, 多參加智力活動, 像讀書、看報、玩成語接龍等, 多聽音樂, 多鍛煉。

目前, 對於老年癡呆的診斷更多依靠的是患者家屬詳細的病史講述, 如患者的病情發展、典型症狀、有無家族史等, 一些相關的醫療檢查只能是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癡呆。 華商報記者孟潔 一些相關的醫療檢查只能是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癡呆。 華商報記者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