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

24式太極拳 練習方法詳解

一、預備式

拳名釋義:練拳前的起始姿勢。

傳統太極拳譜中, 沒有單列預備勢, 以後有的人稱“無極勢”或“太極勢”, 由原國家体委頒佈的《24式太極拳》 版本, 均沒有兩腳並立的預備式, 但是, 在實際的練習和表演中, 以及有的教學書如《太極拳人門》 , 都習慣從兩腳並立開始練習, 這和人們的練習習慣、比賽表演的要求有關, 我們認為這樣做較為規整。

拳論說:“無極形者, 即尋常不動之立正姿勢也。 ”暗合“太極者無極而生”之理, 表明太極拳中靜為無極, 動為太極。 也暗合傳統哲理, 故增加此勢。

並步站立:身體自然直立,

兩腳跟併攏, 兩腳尖也向前自然併攏, 兩腿自然伸直。 兩臂自然下垂, 兩掌成自然狀態, 掌心向內, 輕貼大腿兩側腿中線。 實腹、寬胸、闊背。 脖頸後突, 頭頂虛領, 下頰微收, 口閉齒扣, 舌抵上愕, 精神集中, 表情放鬆。 目視前方。

【外形要求】:

保持正確的身型, 做到頭頂虛領,

項部松豎, 肩松肘垂, 腕朦, 手指微屈, 掌心含空, 手掌輕撐, 胸含背拔, 腰松臀斂等。 此要求貫穿始終, 以後不贅述。 要求百會穴與會陰穴及兩腳湧泉穴連線中點成一直線, 兩耳垂、兩肩峰、兩胯根、兩腳底構成的截面平行, 稱為“四平一豎”, 即拳中要求的“中正安舒”。

【內意活動】:

思想活動平緩, 注意力集中在拳上, 排除其他雜念。 可以默想動作外形要求, 或者想丹田部位, 達到心靜。 待心靜後, 意想從百會穴到腳底湧泉穴及至兩手指尖即“四梢”, 似有一股暖流貫注之感, 引導全身做到體松。 根據學練者不同情況也可以選擇其他內意活動, 不需強求。

【呼吸配合】:

採用腹式深呼吸, 調整呼吸做到細、深、勻、緩。 在練習中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呼吸方式,

一般宜從自然呼吸到腹式深呼吸, 從只注意呼氣不管吸氣, 到完全的拳勢呼吸。 其中, 可以採用順、逆兩種呼吸法, 這些都以自然舒適為標準, 不要過分強求。

【技擊作用】:

“拳藝以沉著為本”, 此為意在調整身心狀態養成良好心理素質, 以靜禦動, 待機而動。

【教學要點】:

此勢看似平淡無奇, 實則包括了諸多太極拳要求, 並將貫穿全套路始終, 應引起重視。 建議教學時應先做一些太極樁功練習, 如“意功”、“氣功”。

二、起勢

拳名釋義:由身體未動到身體開始動的第一個動作, 稱為起勢。

本勢代表由靜到動的開始, 象徵由無極到太極, 暗合天地由無極開始。 在拳術上代表“以靜禦動”, “拳藝以沉著為本”, 傳統套路又稱‘’太極勢”、“開門勢”、“初勢”,

表示動即為太極, 分出陰陽, 露出虛實, 有拳打“開關起勢”之說, 以開始動作判別流派。 在太極拳中, 往往以第一個動作的速度、高低來決定整個套路的練習速度(分快、慢架), 架勢(大、中、小三種架勢)的大小, 因此起勢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動作。

(1)左腳開步:身體自然直立, 重心微右移, 左腳向左側橫移一步, 兩腳間距離與肩同寬, 腳尖向前, 兩腳平行。 兩臂自然下垂, 兩手保持基本掌型。 目視前方, 面部表情自然。

此勢即為傳統楊式太極拳的預備勢, 24式太極拳稱起勢。

【外形要求】:

定勢, 保持預備勢基本要求, 兩腋下能容約一立拳, 兩掌不緊貼大腿兩側(微微離開)。 頭頸正直, 下須微向後收, 胸肌放鬆, 不可故意挺胸收腹, 兩肩井穴與兩腳的湧泉穴上下相對, 姿勢力求自然, 精神集中。

動勢, 提左腳時高不過右踩骨, 落腳時由前腳掌輕輕過渡到全腳掌, 重心落於兩腿之間, 要做到點起點落, 輕起輕落, 落地生根。 頭頂沒有明顯起伏。

【內意活動】:

意想從頭頂百會穴到胸部擅中穴(兩乳連線中點)之“氣”,

經丹田沿身體中軸線向下行, 至胯間則向右腳底下沉, 似有磁力相吸, 全身肌肉關節依次放鬆, 體重全部落到右腳上。 同時左胯根微內縮上提, 左膝松力, 用腰帶動大腿, 大腿帶小腿, 小腿帶腳, 依次上提。

然後再反序, 左胯微舒伸, 左腿用腳帶小腿, 小腿帶大腿, 落地。 體現“節節貫串”, 此時兩腳與地面似有磁力相吸, 又如樹根植人大地般牢固, 重心落於兩腳之間。

【呼吸配合】:

先配合呼吸使內“氣”下沉腳底, 當提左腳時吸氣, 落腳時呼氣。

【技擊作用】:

此勢多數人認為無技擊作用, 其實此勢內含用左腳插人對方兩腳之間, 即‘’腳踏中門”用肩靠擊對手的作用。

【教學要點】:

此勢要想開步保持頭頂平穩, 要注意兩胯根的縮與舒及膝關節微屈, 當腳落地時,腰部也要有沿“帶脈”走後弧劃半個圓。教學時,可以用尺子或手置於學練者頭頂以檢查是否平穩移動。

(2)兩臂棚舉:重心仍在兩腳之間,身體微微下沉。同時兩臂微屈慢慢向前、向上平舉,兩臂間距與肩同寬,兩手背高與肩頂平,手心向下。眼平視,但要略顧及兩手。

【外形要求】:

定勢,兩肩下沉不可聳起,肘關節微屈,肘尖下垂,兩肘尖對地,肘尖始終不可外翻揚起,手臂略呈弧形,大、小臂間可容一食指,手腕與小臂平直,指尖向前,手指自然彎曲,兩臂做到“臂似直彎非直彎”, “屈蓄有餘”,內含棚勁。兩膝蓋微微向後抽,形成兩膝關節微屈,使兩腳自然產生腳心含空,五趾抓地,全身有棚滿“支撐八面”之感。

動勢,兩臂起前要先使兩掌向拇指側內旋移至胯前,手心向身後。起時,雙手沿足尖方向,以中指領勁,慢慢上舉,兩臂前舉過程中,動作須輕緩,不可緊張用力。

【內意活動】:

意想背部之“氣”下行到尾間穴,使臀部內收,腰部命門穴後撐,用意使兩膝、兩胯松力下沉,全身向下松沉,勁落於腳底,再由地面反作用力上行至肩,再通過沉肩、垂肘、提腕、手指上引,使兩臂上舉。同時肩下沉勁貫手背,十指有熱脹感,中指領勁,臂自動上舉。起手有置於深水中自動浮起之感,但浮時又有下沉之勁。

【呼吸配合】:

接上勢呼氣後,吸氣起手,如用於技擊也可調整呼吸,用逆式呼氣以助發力。

【技擊作用】:

當雙腕被人祺時,舉臂向對方掌心發力,通過我臂作用于對方身體重心,令其後仰跌出,用時可以變成勾手以助發力。

【教學要點】:

教學中防止緊張、用力聳肩、直臂的毛病。採用觸摸體感方法或做攻防示意讓學練者體會棚發要求之“妙”——松圓內含。有條件的還可利用游泳時手臂在水中的浮力體會“松”產生動的感覺。

(3)屈膝按掌:身體重心仍然落在兩腳之間,上體保持中正,兩腿慢慢屈膝半蹲,兩掌輕輕下按,兩肘下垂與膝相對,兩掌下按與腹臍同高。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

定勢,上體要肩沉肘垂,鼻尖對肚臍,保持中正安舒,手指自然彎屈,肘尖、膝蓋、腳尖、脊背、臀部、腳跟基本上與地面成一條垂線,屈膝松腰,臀部不可突出,兩胯根內收,膝蓋不可超過腳尖,下蹲的高低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

動勢,下按時肘尖對膝尖,手指與腳尖對正不夾腋。兩腋下保持可容一立拳,兩腕不可用力上挺翹腕或指尖下垂折腕,五指自然分開,按到終點時,五指輕輕舒展,掌心吐力,兩掌虎口相對。兩臂下落與兩掌下按,兩腿屈膝及身體軀幹的下蹲動作協調一致。身落、臂降、手按、腿屈的動作一氣呵成。

【內意活動】:

意想上一動作不停,手指微上揚使整個手臂似波浪式運動,連綿不斷。接著再意想全身之“氣”下沉於腳底,踩、膝、腰、肩、肘、腕、手指同時向下松沉采按。兩掌似按一浮漂人水,通過沉肩、垂肘、松身,力達掌心,有瞰脹吐力之感,手與腳,膝與肘,肩與胯似一氣相通。

【呼吸配合】:

接上勢,深呼氣,小腹微膩逆式呼吸。

【技擊作用】:

對方抓我手腕後拽時,我聽力後雙手稍向前松力後化勁,用整力下按令其跌出。或當對方推按我胸部時,含胸下按使用。

【教學要點】:

教學中發現學練者身型不正時,可用背靠牆,或用手點觸百會穴、命門穴、兩胯根糾正動作。下按時,易出現手不動身體下落“死手”毛病,通過練習升降樁功和讓學練者摸老師手臂體會,加以改正。

三、左右野馬分鬃

(l)丁步抱球:體微向右轉,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右腳,接著身體再微向左方轉動,胸中線對左前方。同時右手臂向上劃弧,平屈於胸前,手心向下,左手心逐漸翻轉向上經體前、在腹部處向右下方劃弧至右手下,兩掌心相對成抱球狀。左腳隨之收到右腳內側,腳尖著地。眼看前方顧及右手。

【外形要求】:

定勢,兩臂保持虛腋屈臂,右臂的肘低於肩,腕低於手。左臂屈肘環抱,左腕不可僵直折腕,兩掌心相對,右手心向下高與胸平,左手心向上高與腰平,兩掌距身體20cm。左腳尖點地,後腳根與地面的夾角不超過60度,腳前掌著地。

動勢,兩掌抱球時要通過腰帶動臂運動,同時臂自旋。

【內意活動】:

先意想左側腰間松力,再轉向右側腰間放鬆,腰背處像由左向右劃了一個圓,所謂啟動兩腎,兩儀內動,帶動身體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再想左側腰部放鬆,同時想兩手似轉動一個立體的太極球或像轉動方向盤。自感胸、手間有一個大氣球很飽滿。

【呼吸配合】:

此勢向內收為吸氣。

【技擊作用】:

若對方用左拳打我胸部時,我用右手下采,左手上架,化解對方攻擊,或者對方左腿橫踢我腹部時,我用左臂滾化抄對方腿,掀腿將對方摔出。

【教學要點】:

通常人們做抱球時,上下兩掌心不相對,教學中可以用一根小棍或尺子頂在兩掌心上體會改正。但是,注意抱球是一個形象比喻,只是一個瞬間的過程絕非死抱,而且要做到抱球不觸球。

(2)弓步分靠:重心先在右腳,上體左轉,左腿向左前方邁出,重心逐漸移向左腿,右腳跟後蹬稍外碾,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時兩手隨轉體分別慢慢向左下、右上分開,左手中指尖高與鼻尖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手心向下,右肘亦微屈。眼通過左手指尖向前平視。

【外形要求】:

定勢,左手中指尖與鼻尖、左腳尖相對,右掌拇指距右胯約一平拳,兩臂保持半月形弧形,上體不叮前俯後仰,胸部必須寬鬆舒展。邁步時兩腳橫向之間約為20cm ,弓步定勢時兩腳橫向距離應保持30cm左右,約為3 個平拳距離,此弓步雖為順勢弓步,但是由於有外靠勁力,故兩腳跟之間距離不同於一般順弓步,左腳尖正對前方,右腳尖與正前方成45度,右腿與地面成約45 度,左腿承擔體重的2 / 3,右腿承擔1 / 3,重心投影落在兩腳連線的前1 / 3 處。

動勢,重心在右腿時,邁步分手過程中要注意右膝蓋始終與右腳尖相對,保持開檔圓胯。左腿邁出時,要控制重心,防止失重,避免左腳砸夯式的落地,左腳應該腳跟先著地,然後踏腳掌、弓膝、松腰。右腿蹬地,腳跟外碾,右腿蹬力前送,左腿接力,前後貫穿,形成弓步。變左弓步身體轉動時要以腰為軸。

上步時兩手似壓癟一大氣球,右手下壓好像將左腿壓出,上下相吸相系,兩臂保持弧形分開。弓步動作與分手的速度要均勻一致。分手時,向上的臂要有向外靠的意念。邁步時,如果變換重心能掌握得好,前進的腳可不點地,但須經過支撐腳的內側再向前上步,以保持身體平衡穩定。

【內意活動】:

意想右側腎俞下沉似托起左腎俞,“氣”沉右腿至右腳湧泉穴似樹植人地lm ,左胯根微內收,依次帶動左腿向前邁出一步,檔中似有一個大氣球朦?a href="http://www.iyangsheng.com/tag/?kw=%CD%BC" class="blue" target="_blank">圖?ldquo;開胯圓檔”。勁起於右腳蹬地,命門穴後撐,尾閻穴前送,經過背貫于左臂及右掌,全身有上下、左右、前後飽滿,有撐“氣”感,所想勁力點有熱脹感。拳譜謂之“氣遍身軀不少滯”。左手具有向外分靠之意,勁力點在左臂外側。

【呼吸配合】:

此勢向外分靠為發,則呼氣。

【技擊作用】:

若對方用左拳打我胸部時,我用右手下采,左手插于對方腋下,上左腳扣對方腳跟,用左臂外側分靠。

【教學要點】:

初學時左腳邁步的角度一般不夠,容易形成兩腳踩在一條線,或成擰麻花狀,應該加強胯關節柔韌練習,或用地面劃線方法糾正。有的書在動作說明中講“左手高與眼平”, 這種描述不妥,因為如果真的如此,豈不是一葉障目,違反了三尖相照的原則,所以我們要求“左手中指尖高與鼻尖平”。

關於有的書要求“眼看左手”,事實上不能死盯手指,初學時可以多看一些,隨著熟練程度的加深,應該是“眼通過左手指尖向前平視”,這既是傳統太極拳“顧三前”的要求,更是健身的需要,應該引起注意。

以後在教學中,還應注意與攬雀尾“弓步前棚”的區別,即從手臂外形、弓步橫向距離、勁力點區分,在對比中掌握動作。

四、白鶴亮翅

拳名釋義:拳中取身脊中直,兩臂左右對稱分展,形如鳥翼,兩臂升降旋轉之勢恰似鶴之翅膀展晾之形,鶴為長壽之物,展翅為其主要活動,太極拳像其形取其義以象徵太極拳有益壽延年功效,故而得名,這是一種模仿動物形象,比類取象的命名方法,形象生動。

(1)跟步合抱:身體重心前移,上體微向左轉,左手內旋掌心向下,右手外旋掌心向上,在胸前抱球,同時右腳跟進半步。目視前方顧及左手。

【外形要求】:

定勢,兩掌心相對約二個立拳,兩掌距胸20cm 左右,上手拇指與擅中穴相對,下手掌魚際與肚臍相對,右腳跟在左腳後約10cm 處。

動勢,右腳跟步時保持身體平穩,抱與跟步的動作要同步。

【內意活動】:

意想兩手指放鬆,有氣向丹田處收聚,縮左胯根,先內動再收右腳跟步合抱。

【呼吸配合】:

自然呼吸,或配合動作吸氣。

【技擊作用】:

用左手下抨對方來手,右手由下向上抄抱化解攻擊,為下一動作做準備。

【教學要點】:

初學容易出現跟步時重心前移,身體前傾,而不是通過腹部胯根的調整收腿。

(2)轉身後坐:上體微向右轉,右腳全腳掌踏實,身體後坐,重心移至右腿。兩手左下右上微分開。目隨右手而視。

【外形要求】:

定勢,右臂屈臂至於右額角處,左手扶於右臂內側,兩掌在右額前約兩個平拳左右,身體側轉不超過45度。

動勢,以腰帶動兩臂運動,右手七掛,左手有下切之意。

【內意活動】:

意想右側腰眼向下松沉由虛變實,同時想右臀下坐左臀略上升,對向拔長有伸懶腰之感。

【呼吸配合】:

吸氣。

【技擊作用】:

當對手沖拳打來時,用右手上掛,左手護臉,防止對方肘攻,化解攻擊,為下一動作做準備。

【教學要點】:

突出以腰帶動手臂運動,可以讓教師用手推動學練者的腰胯體會動作要點。

(3)虛步分手:重心全部落在右腳上,左腳移至體前,腳尖點地,成左虛步。上體左轉,同時兩手隨轉體分別向右上、左下分開,右手上提停於右額前,手心向左,左手下按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視前方。

【外形要求】:

定勢,動作完成時兩臂呈弧形保持半圓形,構成s 狀,右掌在額前,掌心斜相對太陽穴,左掌距骸骨約一個平拳。虛步時,右腿保持屈膝,大、小腿後側之間約為135度,左腿支撐體重的l / l0,為虛腿,右腿支撐體重的9 / lO ,前後足跟在一條線兩旁,兩足跟相距一般為兩腳長,身體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後仰,挺胸凸臀完成姿勢,如果面南起勢,轉回成面向東方。

動勢,動作過程中身體重心後移與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協調一致,始終用腰帶動兩臂運動,腰部有一個轉折。

【內意活動】:

意想右側腰間之“氣”向下沉,上體右轉,兩手環抱提起,然後隨左腳移步,兩臂合勁有向右側擠之意,隨擠再意貫右肩,有靠意,再通過腰部的兩腎俞抽換,腰部恰似劃了一個S 形,腳劃弧分開,重心移向右腿,左腳輕點地為虛,但要意貫拇指尖,叫做“虛中有實”“陰中有陽”,全身像一個由丹田向四梢擴散的球體,有上下對拉、氣勢恢宏之感。

【呼吸配合】:

本勢中間有過渡,左轉時吸氣蓄勁,向右擠、靠、分掌一氣呵成,發則深長呼氣,呼氣結束仍有向下沉“氣”之感。

【技擊作用】:

若對方用右拳擊我臉部或胸面,我可以接上動作,用左掌切擊對方肋部,還可以左手劃弧采拿對方右腕,用右手從上揮擊對方下須,或用左手向左劃弧推擊以卸其力,而右手插入對方腋下用擠、靠、分配合步法,令對方跌翻,也可用虛步防守對方踢擊我下盤,爾後待機用虛腳擊之。

【教學要點】:

教學中很容易忽視動作過程中的肩靠勁,而流於形式的劃弧,其實在楊式大架拳式中,此勢是表現靠勁的最主要動作,不能忽視。24 式太極拳同樣強調這一靠勁,應讓學練者實際感受一下。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右掌心是向前也應注意區別。

五、左右摟膝拗步(左摟膝)

拳名釋義:拳中將手橫過膝蓋稱為摟膝,是防守對方中、下路攻擊的方法,異側手腳在前稱為拗式,其步稱為拗步,因此,本勢根據動作方法而命名。

(l)丁步托掌:重心仍然保持在右腿上,身體先微向左轉,再向右轉,右手從身體前方下落,由下向後上方劃弧至右肩部外側,肘微屈,手與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上起由左下向上、向右下方劃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左腳收回至右腳內側,腳尖點地。眼看右手以及右後方。

【外形要求】:

定勢,右手指尖與右耳端相齊,虎日斜對耳門,左掌虎口對右肘,兩臂保持弧形,恰似懷中抱了條魚,就像半個太極圖,兩腋虛空一平掌,匕體保持正直。

動勢,兩乎的劃弧與轉體,收腳協調一致,均以腰帶動。

【內意活動】:

接上動作,意向外(四梢)瞰脹後,意想棺中之“氣”下沉丹田,右側腎俞氣下沉似托起左腎俞,在腹背形成一個由右向蔔、向左、向上迴圈的“氣”圈,帶動兩臂沿胸中線左右各管半邊身體而劃弧,勁貫兩臂。

【呼吸配合】:

隨兩臂劃弧為化為蓄,則吸氣.

【技擊作用】:

對方用右手擊我,我用腰帶右手下壓劃弧,收左腳勾其前足,令其跌倒,若對方提腳躲過,我則蓄勢為丁步托掌以待後發。

【教學要點】:

教學時,兩手在胸劃弧很易做成兩手交叉劃弧而不動腰,實際由於腰帶動兩臂並沒有超過胸中線而交叉,只是由腰的轉動造成錯覺,應向學練者講明白,並先做不動腰劃弧,再過渡到轉腰劃弧,掌握動作實質。

(2)弓步摟推:重心先在右腿,上體左轉,左腳向前(偏左)邁出,左腳掌逐漸踏實,重心逐漸移向左腿,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時右臂屈回右手由耳側向前推出,高與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摟過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右手手指。

【外形要求】:

定勢,左手置於左胯側稍偏前,若身體在下降,做?a href="http://www.iyangsheng.com/tag/?kw=%CD%BC" class="blue" target="_blank">圖芰廢笆保笳樸氪笸戎械閬嗑嘁黃秸疲沂治揮諤邇埃兄訃舛員羌猓緯捎虢偶?ldquo;三尖相照”,弓步兩腳跟橫向距離保持約30cm。左右即二平拳,左膝蓋與地面垂直,後腿微屈。

動勢,左手要經過膝蓋上方以半圓形樓出,右手以虎口對耳門旋轉推出,身體保持中正平穩。右手推出時,須沉肩垂肘,坐腕舒掌,身體不可前俯後仰,要與松腰、弓腿上下協調一致,如果向前邁步時,能掌握好變換身體重心的要領,也可腳尖不點地向前直接邁步,但前進腳務要經過支撐腳的內側(慢練時可作停頓)再向前上步,身體要保持平衡穩定。以後類似動作,同此處理,不再說明。

【內意活動】:

意想胸中之“氣”下沉,帶動左手樓,右手收,左腿出,三者似一氣貫串,同步運動,左腳輕輕落地後,意想“氣”沉於右腳底,通過右腳的蹬碾,上傳腰胯沉轉,命門後撐,尾間穴內收,勁貫四梢,以右手為主推出,在後掌推出將要結束時,掌心貫意,微微吐力。

【呼吸配合】:

此勢為開、為發,以呼氣配合。

【技擊作用】:

接上勢,左手摟開對方來腿或掌,上左腳套插對方足跟,用右手推擊對方胸部。

【教學要點】:

教學中由於支持腿力不足,方法不對,易出現凸臀、跪膝等毛病,應強調“頂懸”,適當減小上步幅度,還可以用手把住支撐腿膝蓋防止跪膝,用手輕輕置於頭頂百會穴,以糾正身體前俯凸臀.、教學中發現出腿、樓手、收掌只動不一致時,可用獨立勢自己或在他人幫助下專門練習三者配合。教學中有時易出現弓步步幅不一致,間距不合理現象,可以在地面上劃線或設標誌物來專門練習步法。

當腳落地時,腰部也要有沿“帶脈”走後弧劃半個圓。教學時,可以用尺子或手置於學練者頭頂以檢查是否平穩移動。

(2)兩臂棚舉:重心仍在兩腳之間,身體微微下沉。同時兩臂微屈慢慢向前、向上平舉,兩臂間距與肩同寬,兩手背高與肩頂平,手心向下。眼平視,但要略顧及兩手。

【外形要求】:

定勢,兩肩下沉不可聳起,肘關節微屈,肘尖下垂,兩肘尖對地,肘尖始終不可外翻揚起,手臂略呈弧形,大、小臂間可容一食指,手腕與小臂平直,指尖向前,手指自然彎曲,兩臂做到“臂似直彎非直彎”, “屈蓄有餘”,內含棚勁。兩膝蓋微微向後抽,形成兩膝關節微屈,使兩腳自然產生腳心含空,五趾抓地,全身有棚滿“支撐八面”之感。

動勢,兩臂起前要先使兩掌向拇指側內旋移至胯前,手心向身後。起時,雙手沿足尖方向,以中指領勁,慢慢上舉,兩臂前舉過程中,動作須輕緩,不可緊張用力。

【內意活動】:

意想背部之“氣”下行到尾間穴,使臀部內收,腰部命門穴後撐,用意使兩膝、兩胯松力下沉,全身向下松沉,勁落於腳底,再由地面反作用力上行至肩,再通過沉肩、垂肘、提腕、手指上引,使兩臂上舉。同時肩下沉勁貫手背,十指有熱脹感,中指領勁,臂自動上舉。起手有置於深水中自動浮起之感,但浮時又有下沉之勁。

【呼吸配合】:

接上勢呼氣後,吸氣起手,如用於技擊也可調整呼吸,用逆式呼氣以助發力。

【技擊作用】:

當雙腕被人祺時,舉臂向對方掌心發力,通過我臂作用于對方身體重心,令其後仰跌出,用時可以變成勾手以助發力。

【教學要點】:

教學中防止緊張、用力聳肩、直臂的毛病。採用觸摸體感方法或做攻防示意讓學練者體會棚發要求之“妙”——松圓內含。有條件的還可利用游泳時手臂在水中的浮力體會“松”產生動的感覺。

(3)屈膝按掌:身體重心仍然落在兩腳之間,上體保持中正,兩腿慢慢屈膝半蹲,兩掌輕輕下按,兩肘下垂與膝相對,兩掌下按與腹臍同高。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

定勢,上體要肩沉肘垂,鼻尖對肚臍,保持中正安舒,手指自然彎屈,肘尖、膝蓋、腳尖、脊背、臀部、腳跟基本上與地面成一條垂線,屈膝松腰,臀部不可突出,兩胯根內收,膝蓋不可超過腳尖,下蹲的高低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

動勢,下按時肘尖對膝尖,手指與腳尖對正不夾腋。兩腋下保持可容一立拳,兩腕不可用力上挺翹腕或指尖下垂折腕,五指自然分開,按到終點時,五指輕輕舒展,掌心吐力,兩掌虎口相對。兩臂下落與兩掌下按,兩腿屈膝及身體軀幹的下蹲動作協調一致。身落、臂降、手按、腿屈的動作一氣呵成。

【內意活動】:

意想上一動作不停,手指微上揚使整個手臂似波浪式運動,連綿不斷。接著再意想全身之“氣”下沉於腳底,踩、膝、腰、肩、肘、腕、手指同時向下松沉采按。兩掌似按一浮漂人水,通過沉肩、垂肘、松身,力達掌心,有瞰脹吐力之感,手與腳,膝與肘,肩與胯似一氣相通。

【呼吸配合】:

接上勢,深呼氣,小腹微膩逆式呼吸。

【技擊作用】:

對方抓我手腕後拽時,我聽力後雙手稍向前松力後化勁,用整力下按令其跌出。或當對方推按我胸部時,含胸下按使用。

【教學要點】:

教學中發現學練者身型不正時,可用背靠牆,或用手點觸百會穴、命門穴、兩胯根糾正動作。下按時,易出現手不動身體下落“死手”毛病,通過練習升降樁功和讓學練者摸老師手臂體會,加以改正。

三、左右野馬分鬃

(l)丁步抱球:體微向右轉,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右腳,接著身體再微向左方轉動,胸中線對左前方。同時右手臂向上劃弧,平屈於胸前,手心向下,左手心逐漸翻轉向上經體前、在腹部處向右下方劃弧至右手下,兩掌心相對成抱球狀。左腳隨之收到右腳內側,腳尖著地。眼看前方顧及右手。

【外形要求】:

定勢,兩臂保持虛腋屈臂,右臂的肘低於肩,腕低於手。左臂屈肘環抱,左腕不可僵直折腕,兩掌心相對,右手心向下高與胸平,左手心向上高與腰平,兩掌距身體20cm。左腳尖點地,後腳根與地面的夾角不超過60度,腳前掌著地。

動勢,兩掌抱球時要通過腰帶動臂運動,同時臂自旋。

【內意活動】:

先意想左側腰間松力,再轉向右側腰間放鬆,腰背處像由左向右劃了一個圓,所謂啟動兩腎,兩儀內動,帶動身體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再想左側腰部放鬆,同時想兩手似轉動一個立體的太極球或像轉動方向盤。自感胸、手間有一個大氣球很飽滿。

【呼吸配合】:

此勢向內收為吸氣。

【技擊作用】:

若對方用左拳打我胸部時,我用右手下采,左手上架,化解對方攻擊,或者對方左腿橫踢我腹部時,我用左臂滾化抄對方腿,掀腿將對方摔出。

【教學要點】:

通常人們做抱球時,上下兩掌心不相對,教學中可以用一根小棍或尺子頂在兩掌心上體會改正。但是,注意抱球是一個形象比喻,只是一個瞬間的過程絕非死抱,而且要做到抱球不觸球。

(2)弓步分靠:重心先在右腳,上體左轉,左腿向左前方邁出,重心逐漸移向左腿,右腳跟後蹬稍外碾,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時兩手隨轉體分別慢慢向左下、右上分開,左手中指尖高與鼻尖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手心向下,右肘亦微屈。眼通過左手指尖向前平視。

【外形要求】:

定勢,左手中指尖與鼻尖、左腳尖相對,右掌拇指距右胯約一平拳,兩臂保持半月形弧形,上體不叮前俯後仰,胸部必須寬鬆舒展。邁步時兩腳橫向之間約為20cm ,弓步定勢時兩腳橫向距離應保持30cm左右,約為3 個平拳距離,此弓步雖為順勢弓步,但是由於有外靠勁力,故兩腳跟之間距離不同於一般順弓步,左腳尖正對前方,右腳尖與正前方成45度,右腿與地面成約45 度,左腿承擔體重的2 / 3,右腿承擔1 / 3,重心投影落在兩腳連線的前1 / 3 處。

動勢,重心在右腿時,邁步分手過程中要注意右膝蓋始終與右腳尖相對,保持開檔圓胯。左腿邁出時,要控制重心,防止失重,避免左腳砸夯式的落地,左腳應該腳跟先著地,然後踏腳掌、弓膝、松腰。右腿蹬地,腳跟外碾,右腿蹬力前送,左腿接力,前後貫穿,形成弓步。變左弓步身體轉動時要以腰為軸。

上步時兩手似壓癟一大氣球,右手下壓好像將左腿壓出,上下相吸相系,兩臂保持弧形分開。弓步動作與分手的速度要均勻一致。分手時,向上的臂要有向外靠的意念。邁步時,如果變換重心能掌握得好,前進的腳可不點地,但須經過支撐腳的內側再向前上步,以保持身體平衡穩定。

【內意活動】:

意想右側腎俞下沉似托起左腎俞,“氣”沉右腿至右腳湧泉穴似樹植人地lm ,左胯根微內收,依次帶動左腿向前邁出一步,檔中似有一個大氣球朦?a href="http://www.iyangsheng.com/tag/?kw=%CD%BC" class="blue" target="_blank">圖?ldquo;開胯圓檔”。勁起於右腳蹬地,命門穴後撐,尾閻穴前送,經過背貫于左臂及右掌,全身有上下、左右、前後飽滿,有撐“氣”感,所想勁力點有熱脹感。拳譜謂之“氣遍身軀不少滯”。左手具有向外分靠之意,勁力點在左臂外側。

【呼吸配合】:

此勢向外分靠為發,則呼氣。

【技擊作用】:

若對方用左拳打我胸部時,我用右手下采,左手插于對方腋下,上左腳扣對方腳跟,用左臂外側分靠。

【教學要點】:

初學時左腳邁步的角度一般不夠,容易形成兩腳踩在一條線,或成擰麻花狀,應該加強胯關節柔韌練習,或用地面劃線方法糾正。有的書在動作說明中講“左手高與眼平”, 這種描述不妥,因為如果真的如此,豈不是一葉障目,違反了三尖相照的原則,所以我們要求“左手中指尖高與鼻尖平”。

關於有的書要求“眼看左手”,事實上不能死盯手指,初學時可以多看一些,隨著熟練程度的加深,應該是“眼通過左手指尖向前平視”,這既是傳統太極拳“顧三前”的要求,更是健身的需要,應該引起注意。

以後在教學中,還應注意與攬雀尾“弓步前棚”的區別,即從手臂外形、弓步橫向距離、勁力點區分,在對比中掌握動作。

四、白鶴亮翅

拳名釋義:拳中取身脊中直,兩臂左右對稱分展,形如鳥翼,兩臂升降旋轉之勢恰似鶴之翅膀展晾之形,鶴為長壽之物,展翅為其主要活動,太極拳像其形取其義以象徵太極拳有益壽延年功效,故而得名,這是一種模仿動物形象,比類取象的命名方法,形象生動。

(1)跟步合抱:身體重心前移,上體微向左轉,左手內旋掌心向下,右手外旋掌心向上,在胸前抱球,同時右腳跟進半步。目視前方顧及左手。

【外形要求】:

定勢,兩掌心相對約二個立拳,兩掌距胸20cm 左右,上手拇指與擅中穴相對,下手掌魚際與肚臍相對,右腳跟在左腳後約10cm 處。

動勢,右腳跟步時保持身體平穩,抱與跟步的動作要同步。

【內意活動】:

意想兩手指放鬆,有氣向丹田處收聚,縮左胯根,先內動再收右腳跟步合抱。

【呼吸配合】:

自然呼吸,或配合動作吸氣。

【技擊作用】:

用左手下抨對方來手,右手由下向上抄抱化解攻擊,為下一動作做準備。

【教學要點】:

初學容易出現跟步時重心前移,身體前傾,而不是通過腹部胯根的調整收腿。

(2)轉身後坐:上體微向右轉,右腳全腳掌踏實,身體後坐,重心移至右腿。兩手左下右上微分開。目隨右手而視。

【外形要求】:

定勢,右臂屈臂至於右額角處,左手扶於右臂內側,兩掌在右額前約兩個平拳左右,身體側轉不超過45度。

動勢,以腰帶動兩臂運動,右手七掛,左手有下切之意。

【內意活動】:

意想右側腰眼向下松沉由虛變實,同時想右臀下坐左臀略上升,對向拔長有伸懶腰之感。

【呼吸配合】:

吸氣。

【技擊作用】:

當對手沖拳打來時,用右手上掛,左手護臉,防止對方肘攻,化解攻擊,為下一動作做準備。

【教學要點】:

突出以腰帶動手臂運動,可以讓教師用手推動學練者的腰胯體會動作要點。

(3)虛步分手:重心全部落在右腳上,左腳移至體前,腳尖點地,成左虛步。上體左轉,同時兩手隨轉體分別向右上、左下分開,右手上提停於右額前,手心向左,左手下按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視前方。

【外形要求】:

定勢,動作完成時兩臂呈弧形保持半圓形,構成s 狀,右掌在額前,掌心斜相對太陽穴,左掌距骸骨約一個平拳。虛步時,右腿保持屈膝,大、小腿後側之間約為135度,左腿支撐體重的l / l0,為虛腿,右腿支撐體重的9 / lO ,前後足跟在一條線兩旁,兩足跟相距一般為兩腳長,身體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後仰,挺胸凸臀完成姿勢,如果面南起勢,轉回成面向東方。

動勢,動作過程中身體重心後移與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協調一致,始終用腰帶動兩臂運動,腰部有一個轉折。

【內意活動】:

意想右側腰間之“氣”向下沉,上體右轉,兩手環抱提起,然後隨左腳移步,兩臂合勁有向右側擠之意,隨擠再意貫右肩,有靠意,再通過腰部的兩腎俞抽換,腰部恰似劃了一個S 形,腳劃弧分開,重心移向右腿,左腳輕點地為虛,但要意貫拇指尖,叫做“虛中有實”“陰中有陽”,全身像一個由丹田向四梢擴散的球體,有上下對拉、氣勢恢宏之感。

【呼吸配合】:

本勢中間有過渡,左轉時吸氣蓄勁,向右擠、靠、分掌一氣呵成,發則深長呼氣,呼氣結束仍有向下沉“氣”之感。

【技擊作用】:

若對方用右拳擊我臉部或胸面,我可以接上動作,用左掌切擊對方肋部,還可以左手劃弧采拿對方右腕,用右手從上揮擊對方下須,或用左手向左劃弧推擊以卸其力,而右手插入對方腋下用擠、靠、分配合步法,令對方跌翻,也可用虛步防守對方踢擊我下盤,爾後待機用虛腳擊之。

【教學要點】:

教學中很容易忽視動作過程中的肩靠勁,而流於形式的劃弧,其實在楊式大架拳式中,此勢是表現靠勁的最主要動作,不能忽視。24 式太極拳同樣強調這一靠勁,應讓學練者實際感受一下。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右掌心是向前也應注意區別。

五、左右摟膝拗步(左摟膝)

拳名釋義:拳中將手橫過膝蓋稱為摟膝,是防守對方中、下路攻擊的方法,異側手腳在前稱為拗式,其步稱為拗步,因此,本勢根據動作方法而命名。

(l)丁步托掌:重心仍然保持在右腿上,身體先微向左轉,再向右轉,右手從身體前方下落,由下向後上方劃弧至右肩部外側,肘微屈,手與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上起由左下向上、向右下方劃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左腳收回至右腳內側,腳尖點地。眼看右手以及右後方。

【外形要求】:

定勢,右手指尖與右耳端相齊,虎日斜對耳門,左掌虎口對右肘,兩臂保持弧形,恰似懷中抱了條魚,就像半個太極圖,兩腋虛空一平掌,匕體保持正直。

動勢,兩乎的劃弧與轉體,收腳協調一致,均以腰帶動。

【內意活動】:

接上動作,意向外(四梢)瞰脹後,意想棺中之“氣”下沉丹田,右側腎俞氣下沉似托起左腎俞,在腹背形成一個由右向蔔、向左、向上迴圈的“氣”圈,帶動兩臂沿胸中線左右各管半邊身體而劃弧,勁貫兩臂。

【呼吸配合】:

隨兩臂劃弧為化為蓄,則吸氣.

【技擊作用】:

對方用右手擊我,我用腰帶右手下壓劃弧,收左腳勾其前足,令其跌倒,若對方提腳躲過,我則蓄勢為丁步托掌以待後發。

【教學要點】:

教學時,兩手在胸劃弧很易做成兩手交叉劃弧而不動腰,實際由於腰帶動兩臂並沒有超過胸中線而交叉,只是由腰的轉動造成錯覺,應向學練者講明白,並先做不動腰劃弧,再過渡到轉腰劃弧,掌握動作實質。

(2)弓步摟推:重心先在右腿,上體左轉,左腳向前(偏左)邁出,左腳掌逐漸踏實,重心逐漸移向左腿,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時右臂屈回右手由耳側向前推出,高與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摟過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右手手指。

【外形要求】:

定勢,左手置於左胯側稍偏前,若身體在下降,做?a href="http://www.iyangsheng.com/tag/?kw=%CD%BC" class="blue" target="_blank">圖芰廢笆保笳樸氪笸戎械閬嗑嘁黃秸疲沂治揮諤邇埃兄訃舛員羌猓緯捎虢偶?ldquo;三尖相照”,弓步兩腳跟橫向距離保持約30cm。左右即二平拳,左膝蓋與地面垂直,後腿微屈。

動勢,左手要經過膝蓋上方以半圓形樓出,右手以虎口對耳門旋轉推出,身體保持中正平穩。右手推出時,須沉肩垂肘,坐腕舒掌,身體不可前俯後仰,要與松腰、弓腿上下協調一致,如果向前邁步時,能掌握好變換身體重心的要領,也可腳尖不點地向前直接邁步,但前進腳務要經過支撐腳的內側(慢練時可作停頓)再向前上步,身體要保持平衡穩定。以後類似動作,同此處理,不再說明。

【內意活動】:

意想胸中之“氣”下沉,帶動左手樓,右手收,左腿出,三者似一氣貫串,同步運動,左腳輕輕落地後,意想“氣”沉於右腳底,通過右腳的蹬碾,上傳腰胯沉轉,命門後撐,尾間穴內收,勁貫四梢,以右手為主推出,在後掌推出將要結束時,掌心貫意,微微吐力。

【呼吸配合】:

此勢為開、為發,以呼氣配合。

【技擊作用】:

接上勢,左手摟開對方來腿或掌,上左腳套插對方足跟,用右手推擊對方胸部。

【教學要點】:

教學中由於支持腿力不足,方法不對,易出現凸臀、跪膝等毛病,應強調“頂懸”,適當減小上步幅度,還可以用手把住支撐腿膝蓋防止跪膝,用手輕輕置於頭頂百會穴,以糾正身體前俯凸臀.、教學中發現出腿、樓手、收掌只動不一致時,可用獨立勢自己或在他人幫助下專門練習三者配合。教學中有時易出現弓步步幅不一致,間距不合理現象,可以在地面上劃線或設標誌物來專門練習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