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吃錯魚容易發生疾病

魚有非常多的營養物質, 尤其是現在的小孩和家里的老人進行一些食補, 但是專家表示說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吃魚還是有很多誤區的,

下面請專家為我們詳細講解。

生吃魚片易得“肝吸蟲病”

很多人都喜歡生魚片的鮮嫩美味, 殊不知生吃魚片對肝臟很不利, 極易感染肝吸蟲病, 甚至誘發肝癌。 專家介紹, 肝吸蟲病是以肝膽病變為主的一種寄生蟲病, 人通過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蟲活囊蚴的淡水魚蝦和淡水螺類被感染的幾率極高, 目前我國僅在廣東省就有數以百萬計的肝吸蟲患者, 其中不少人正是因為生吃魚蝦而染病。 其臨床癥狀以疲乏、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隱痛、肝腫大、頭暈等較為常見, 嚴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變腹水, 甚至死亡。

專家特別提醒, 不少人以為生魚片用醬料和醋拌過, 就能殺死其中的肝吸蟲,

可以放心食用, 但事實上一般的調味品, 如醬油、醋、芥末、酒精等都很難殺死它們, 就算把魚片投入90℃熱水中, 煮的時間不足也不能將之殺死。 因此生魚片還是少吃為妙。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肝吸蟲寄生在人體內, 剛開始幾乎沒有任何癥狀, 有些人甚至十幾年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但等到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 建議長期嗜吃生魚片的人最好到醫院檢查, 確診是否感染。

擅吃魚膽解毒不成反中毒

魚膽是一味中藥, 中醫常用它來治療目赤膽痛、喉痹、惡瘡等癥。 民間也因此流傳吃魚膽可以清熱解毒、明目止咳的說法, 所以盡管魚膽味苦, 總有人躍躍欲試。 擅吃魚膽極其危險, 極易引發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專家指出, 魚的膽汁中含有水溶性“鯉醇硫酸酯鈉”等具有極強毒性的毒素,

這些毒素既耐熱, 又不會被酒精所破壞, 因而無論將魚膽烹熟、生吞, 或是用酒送服, 均可發生中毒。

魚膽中毒發病快, 病情險惡, 病死率高。 中毒較輕者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嚴重者會出現肝大、黃疸、肝區壓痛、少尿或無尿、腎區叩痛等癥狀, 如果搶救不及時, 可造成肝腎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與魚膽的膽汁多少有關, 因此吞食較大魚的膽更易發生中毒。 專家提醒, 個人千萬不能擅吃魚膽, 有食用要求的患者應在中醫指導下合理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