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媽媽

“你怎麼又把玩具扔得滿地!老是這樣, 怎麼回事?!你就不能收拾收拾?!……””告訴你多少遍了, 玩完了要立即收起來, 你怎麼就是不聽!”“我數三聲, 你趕緊給我閉嘴, 不然你就別回家了!“......

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你有沒有在生氣的時候無奈地自問:“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聽話?”

每個媽媽都疼愛自己的孩子, 不捨得打罵。 但是你發現了嗎?你說出的這些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很遺憾, 這樣的溝通方式蒙蔽了多少媽媽對孩子的愛。 為什麼這麼說?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 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學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

他發明了一種溝通方式, 能使人們情意相通, 和諧相處, 讓人們體會到更多的愛, 被稱為“非暴力溝通”。 他用這種方式説明了很多人, 讓決裂的夫妻破鏡重圓, 讓心痛的母子冰釋前嫌……無數人踐行了這個方法獲得了幸福, 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書中提倡的父母對孩子的非暴力溝通很有益處, 然而盧森堡博士給我們提出的四個關鍵要素:

一、觀察事實, 多講事實, 少講觀點。

如果把事實和觀點混為一談, 孩子將更容易聽到批評的那一部分, 從到產生逆反心理。 比如:我們發現孩子又把玩具扔滿地, 如果我們對孩子說“你怎麼回事?!你總是不聽我的話!”這就是觀點。

要換成說“你這周已經是第三次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了, 前兩次我已經提醒過你玩具玩了之後要立即收起來, 但是今天你又沒有做到。 ”這就是事實, 是觀察到的現象, 孩子更容易認識到自己確實做錯了。

二、體會感受, 直接說出感受而不是說想法。

這一點比較困難, 感受是後面需求的基礎, 但想法不是。 比如:“我覺得你老是和我對著幹”這句話就是想法。 要換成說 “你沒有理解我對你的要求, 我有些不滿意。 “這句話是感受, 因為這說明你需要孩子正確的理解。

三、理解需要, 講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期待。

有了上面的第二步, 明白了感受來源於自身, 我們就不會輕易將錯誤歸咎于孩子了。 比如我以前檢查女兒作業, 發現一些很低級的錯誤,

我就會說“你怎麼總是這麼粗心大意!”女兒總是撅嘴不高興。 後來我換了一種說法“孩子, 我知道你著急出去玩, 但是你要先安心把作業認真寫完, 仔細檢查以後再出門, 因為如果你這樣草草敷衍, 錯題太多, 明天還會被罰抄幾遍, 更加耽誤玩耍的時間。 ”這樣講她明顯更容易接受。

四、提出請求, 具體說出希望孩子做什麼並且請求回饋。

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 我們要學會請求孩子的回應。 要重視下面兩個很關鍵的小技巧, 才能讓溝通更高效。

1、清楚地說出希望他們做什麼。

比如你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別這麼瞎鬧”就不如直接對孩子說:“爺爺在看電視, 請你小聲點, 別打擾他。 ”

2、記得要明確請求回饋。 比如兒子如果答應你收拾房間,

最好是再確認一下他是不是知道玩具和書都分別應該放在哪裡。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 只有不會說話的媽媽。 非暴力溝通, 可以讓親子關係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