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肝後性黃疸的發病機制

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肝後性黃疸的發病機制是什麼樣的。 黃疸的發生無疑是非常嚇人的, 當它的病症突然出現時, 帶來的是讓很多人有視覺上的衝擊的體驗。 這並不是故意說嚴重了來嚇唬大家, 這種病症帶給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打擊。 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肝後性黃疸的發病機制。

(一)膽紅素形成過多

膽紅素在體內形成過多, 超過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時, 大量未結合膽紅素即在血中積聚而發生黃疸。 未結合型膽紅素形成過多的原因包括溶血性與非溶血性兩大類。 臨床上任何原因引起大量溶血時, 紅細胞破壞釋放的大量血紅蛋白即成為膽紅素的來源。 非溶血性的膽紅素形成過多則多見於無效造血而產生過多膽紅素。

(二)肝細胞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下降

這包括:①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障礙;②肝細胞對膽紅素的結合障礙(肝細胞中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活性降低);③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排泄障礙(肝內膽汁淤滯、乙醇性肝炎等)。

(三)膽紅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礙, 逆流入血而引起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成因有下述幾方面:①新生兒肝細胞內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活性不高;②膽紅素在新生兒體內產生較多;③新生兒肝細胞內缺乏Y蛋白, 故攝取膽紅素的能力也比成人差, 這些都可能促使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黃疸是指高膽紅素血症引起皮膚、鞏膜和粘膜等組織黃染的現象。 正常人血清膽紅素小於1mg/dl(10mg/L), 其中未結合膽紅素占80%。 當膽紅素超過正常範圍, 但又在2mg/dl以內, 肉眼難於察覺, 稱為隱性黃疸。 如膽紅素超過2mg/dl(可高達7-8mg/dl)即為顯性黃疸。

從上面我們可知以道肝後性黃疸的發病機制。

如果你的身邊有親人或者朋友有患上肝後性黃疸這個疾的, 請大家一定不要過分恐懼和抵制, 不要有過重的心理負擔, 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保護好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勇敢治療肝後性黃疸, 早日獲得健康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