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寶寶有自虐傾向時,家長要怎麼發現並處理?

兩歲的涵涵最近變了。 以前, 她愛發脾氣, 也只是哭鬧一下就罷了。 現在, 她竟會用兩隻手打自己的腦袋, 揪自己的頭髮, 要是前面有東西, 不管前面是牆還是人, 就拿自己的腦袋往上撞, 撞疼了又會委屈著更大聲的哭……這種奇怪的舉動可嚇壞了涵涵媽!才兩歲的寶寶, 怎麼會這樣呢?

一發脾氣就“自虐” 寶寶是怎麼了?

寶寶也會自己傷害自己?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在成人看來, 這種行為就是自虐, 是有心理問題。 那麼, 為何這麼小的寶寶也會出現如此奇怪的行為呢?

知名心理專家梁健恒表示, 在心理學上,

涵涵的這種自我傷害的行為, 我們稱之為“自我攻擊”。 這其實是孩子的一種長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和尊重的心理壓抑, 和心理上自我防禦機制的消極的保護性反應, 也是負性情緒的發洩。

此時, 父母應該明白的是, 所謂對孩子的好, 不應該以父母自己的標準去衡量, 而是要以寶寶的感受去衡量。 “很多父母只知道對寶寶好, 可有沒有想過, 寶寶是不是真的覺得舒服?”梁健恒說, 譬如, 寶寶哭鬧不已, 因為他渴了, 這時, 你也很關心他, 給好吃的食物、好玩的玩具等等來想盡辦法的安慰, 可寶寶口渴的需要並沒有得到解決, 這便產生了偏差。 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 其實, 你並不懂寶寶的真正需求。

而且, 太小的寶寶還不懂的表達。

他們無法像成人一樣, 有需求可以表達出來, 所以父母要理解寶寶的情緒是件困難的事情, 這需要你慢慢的學習。

另外, 在孩子的成長中有三個點很關鍵, 即安全感、自信和關愛。 對嬰兒來說, 其獲得的安全感和關愛夠不夠尤為重要。 如果寶寶的需求經常被忽視, 他會覺得爸爸媽媽是在冷漠他, 不理解他, 慢慢的就會發展成一種情緒, 即認為“我是不好的”。 這是寶寶天生的一種“原始自戀”——喜歡歸咎於自己。 若寶寶經常覺得“我不好”, 便會出現“自我攻擊”的情況。

所以, 問題的關鍵點在於父母對孩子的關注是否足夠, 又能否能讀懂孩子的真正需要。 一般來說, 心理缺失較多的寶寶比較容易出現自我攻擊的現象。 如果這種行為一旦重複多次,

就可能會形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 長大後更容易出現自虐傾向, 需要父母引起重視。

冷處理or事事順從?皆不可取

那麼, 如何應對寶寶的這種“自我攻擊”行為呢?有些寶媽們表示, 不用理會, 慢慢的就會好了, 而大部分媽媽的做法則是事事順從, 想盡辦法的去滿足寶寶, 畢竟看著太心疼了。

“從成長規律來看, 3歲以前的孩子是最需要安全感和關愛的時候, 應該儘量去滿足孩子。 ”梁健恒說, 因而, 這種“不理會”的冷處理方式是不可取的, 寶寶只會因此感受更多的冷漠和被忽視, 覺得自己沒價值、不值得被愛, 還可能會為以後的抑鬱症打下基礎。

所以, 3歲前的孩子一定要儘量的去關心他、滿足他。 當然, 這種滿足並不代表事事順從,

它也得講究方法。 譬如, 寶寶一旦哭鬧, 有些父母為了不讓他哭, 就會想方設法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這是不科學的。 其實, 孩子哭是說明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此時, 你應該做的是去陪伴他, 瞭解孩子的真正需要, 並去滿足他, 而不是盲目的哄, 或是乾脆不理會。

寶寶愛“自虐”該怎麼辦?

對孩子要有包容的態度, 允許孩子犯錯。 不要因為犯錯而打罵孩子, 否則很容易讓孩子出現“我是不好的”的心理。 梁建恒說,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 並且在說話時也要注意, 避免將錯誤與孩子的本質聯繫起來, 譬如不要對孩子說“你沒用”、“你沒出息”之類的話。

要善於關愛孩子, 觀察、感受孩子的情緒和心理需求。 注意!需求和要求是不一樣的。

父母應該滿足的是孩子的需求, 而不是要求。 譬如孩子不斷讓爸爸媽媽買玩具, 卻從來不玩, “買玩具”是他的要求, 不一定是需求。 買玩具的要求背後可能是因為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一般來說, 這種不斷要求父母買玩具卻從來不玩, 實際上是源于父母的關愛、陪伴不夠, 便要求買玩具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正因為有這個需求的缺失, 即父母的關愛不夠, 才會衍生出買玩具的要求, 這都需要做父母的你去細心的觀察、感受……當需求得到了滿足, 可能孩子的要求也會慢慢地變得合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