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澄清乙肝治療中的五大“誤區”

有“盲點”中有五大“誤區”兼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乙肝患者只有跳出這些誤區, 才能站得高、看得遠, 找到乙肝治療的“康莊大道”。

誤區一: 顧慮重重, 不抗病毒

面對乙肝病毒, “抗”還是“不抗”­不少乙肝患者自從聽說了“抗病毒抗了不管好壞都停不下來”、“核苷酸類似物會吃了一耐藥就無效”等論調以後, 即使HBV DNA水準很高、肝功能出現異常, 也堅決拒絕抗病毒治療。

專家解讀:

國內外所有肝炎防治指南都明確指明, 只要符合抗病毒適應症且條件允許, 就必須堅持抗病毒治療。 自從十多年前核苷類似物拉米夫定面世以後,

就已經確認了口服抗病毒在乙肝治療中的核心位置。 口服抗病毒治療能夠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複製, 延緩疾病進展。 在乙肝領域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4006研究3年試驗結果發現, 經過核苷類似物——拉米夫定治療, 患者發展成肝硬化的幾率減少了55%, 發生肝癌的風險減少了51%。 最近公佈的拉米夫定10年隨訪結果更是發現, 長期規範的口服抗病毒治療能明顯改善肝組織學的狀況, 部分患者甚至能逆轉早期肝硬化。 因此, 指南推薦的抗病毒治療是乙肝治療的關鍵是建立在大量臨床研究的基礎上的, 乙肝患者在病毒量升高, 肝功不正常的時候, 應該積極詢問專業醫生的建議, 切莫錯過抗病毒治療良機, 避免病情惡化。

誤區二:孤注一擲, 速戰速決

很多患者都希望能在短期內將乙肝病毒從體內“連根剷除”, 因此一聽說有“特效藥”、“祖傳秘方”能根治乙肝, 雖然心裡也打鼓, 但抱著“萬一能治好”的心態, 經不起商家的忽悠。 結果不但白花了錢, 還延誤了治療時機, 可謂是得不償失。 還有一些患者希望能儘快治癒乙肝, 認為貴藥就是好藥, 節衣縮食, 孤注一擲, 想在短時間內結束戰鬥, 結果戰鬥一半就沒有彈藥了, 反而給乙肝病毒喘息之機。

專家解讀:

乙肝治療“孤注一擲、速戰速決”的做法不可取, 患者應該做好準備堅持長期治療。 無論是干擾素還是核苷(酸)類似物短期治療(少於一年)停藥後, 大部分人的乙肝病毒水準都會出現反跳, 肝臟會受到二次打擊,

病情也會進一步惡化。 國內外很多臨床醫生都推薦, 乙肝口服抗病毒治療必須堅持2-3年時間, 甚至更長時間。 因此, 在初治選藥時要有長遠規劃, 不能瞻前不顧後、孤注一擲。 儘量選擇療效好, 能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同時需要兼顧藥物的不良反應和患者自己的經濟狀況, 目前乙肝治療沒有特效藥, 但口服抗病毒藥抑制病毒複製的療效是肯定的, 目前可供選則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韋, 這些藥物的價格有差異, 上市時間也有早晚, 但不存在新上市的就是好藥, 或者貴藥一定更有效的說法。 患者一定要選自己能承受的藥物並堅持治療, 才會取得抗病毒的效果。

誤區三: 懼怕耐藥,

頻繁換藥

幾年前網路上猛刮的“耐藥危害”風, 導致部分乙肝患者誤以為:耐藥就沒救了。 因此, 在口服抗病毒治療過程, 這些病人每隔一段時間, 不管HBV DNA水準下降理想與否, 就會自行換用另外一種藥物。 有臨床醫生, 在治療中甚至碰到過個別病人在一年間自行將四種核苷(酸)類似物都輪了個遍, 實現了口服藥物的大滿貫。

專家解讀:

在長期治療的過程中, 所有核苷(酸)類似物都會發生耐藥, 耐藥只是乙肝抗病毒治療中大的一部分, 通過優化治療可以預防和管理, 患者不必過度擔心, 醫生經過十多年的臨床經驗積累, 已經有豐富的經驗和辦法解決耐藥的問題;患者因為害怕耐藥就頻繁換藥不但不能降低耐藥的發生,

反而容易導致臨床耐藥的提早來臨。

有一些乙肝的老患者對耐藥的擔心主要是源於早期在耐藥管理方面的經驗不足。

在10年前拉米夫定剛上市的時候, 發現耐藥可能會影響療效。 這也是早些年患者害怕耐藥的原因。 拉米夫定上市6年以後阿德福韋開始時在中國使用, 因為阿德福韋的作用位點和拉米夫定完全不同, 所以當拉米夫定耐藥後, 臨床醫生推薦通過加用阿德福韋或換用阿德福韋的方式解決拉米夫定的耐藥。 一般是拉米夫定耐藥後, 加上一片阿德福韋酯, 進行聯合治療;或者兩藥聯合治療三個月後, 停掉拉米夫定, 單用阿德福韋酯。 2007年以前, 這兩種治療方案同時存在, 並駕齊驅。 但是隨後發表的一年半和更長時間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用藥比單用阿德福韋酯的療效更好,

發生遠期耐藥的情況非常少。

近年來的臨床研究發現: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韋有兩個互相重疊耐藥位點。 如果拉米夫定耐藥換成恩替卡韋藥, 恩替卡韋4年後的耐藥比率高達40%-50%。 於是2009年美國肝炎防治指南已經明確指出:拉米夫定耐藥後, 並不推薦換用恩替卡韋。 此外, 兩片恩替卡韋的價格非常高, 大部分中國患者都無力長期負擔。 即使患者短期內費力堅持, 多數病人最後還會因為經濟因素“敗下陣來”。

2007年上市的替比夫定是拉米夫定的衍生物, 它的分子結構和拉米夫定極其類似, 所以替比夫定耐藥後的解決方法也是要聯合阿德福韋酯, 而不是換藥。

總之,耐藥通過優化治療可以被很好的解決。乙肝患者應目前的四種口服抗病毒藥物,不管是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還是恩替卡韋,只要是其中一個單藥治療出現耐藥,都要加用阿德福韋,而且在治療24周時,一發現病毒升高,就要儘早加上去,可以更好地預防耐藥的發生。優化治療主要體現在24周檢測和聯合治療上,這兩點掌握好了,就能發揮優化的作用,提高抗病毒治療的療效。

誤區四:擅自做主,漏藥停藥

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在一輩子做好事。同樣,對部分乙肝患者來說,堅持二三個月每天吃藥還算容易,但是連續兩三年就比較困難。尤其是對於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而言,隔三差五的出差、加班、應酬等狀況,很容易造成“漏服。當抗病毒治療取得階段性勝利後,有些病人也會掉以輕心,覺得沒什麼問題了就會自行“停藥”。

專家解讀:

聽專業醫生的話,被稱為依從性好。大量的事實證明依從性好的患者獲得的治療效果也好。醫生沒有讓停藥或減藥的時候千萬不能擅自做主。原因是:藥物需要維持一定的血藥濃度才能起到抑制乙肝病毒複製的效果,每天吃藥,正是要維持這個濃度,如果吃一天,停一天,血液中藥物的濃度減少,不僅不能很好的抑制病毒複製,而且還會使病毒變得“皮實”,容易導致耐藥的提前發生和療效下降。還有的患者在一兩次檢查後發現病毒轉陰了,就自行減藥停藥,也會給病毒以可乘之機,捲土重來。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乙肝患者需要良好地遵循醫囑,按時按量吃藥,不漏服不停服。

誤區五:害怕進展,拖延檢測

鴕鳥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不少乙肝病人在口服抗病毒治療過程中也存在著“鴕鳥心態”,拖延或抗拒檢測的行為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就是害怕查出不利結果。到了檢查的時間,他們往往會對自己說:“我這幾天太累了,檢查結果可能會不好,等休息一段時間,再去檢查,那樣比較能反映我平時的情況。

專家解讀:

乙肝患者害怕病情惡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疾病惡化與否並不會以病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檢測對病人而言是“眼不見為淨”,但沒了定期監測和隨訪的監控,醫生就無法判斷病情的變化、藥物的療效以及不良反應。一旦HBV DNA水準、肝功能等指標發生了變化,但醫生沒能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使病人為此付出健康和經濟上的雙重代價。

因此,乙肝患者在口服抗病毒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定期檢測和隨訪,不能諱疾忌醫、害怕檢測。抗病毒開始的前三個月,每月檢測一次HBV DNA水準和肝功,此後每隔三個月檢查一次。 除了常規的療效檢查項目外,為了防止不良反應,服用個別藥物時需要檢測額外的專案,例如CK水準、肌酐等。

除此之外,定期的監測還能為預防口服核苷(酸)類似物的出現耐藥提供參考和用藥指導。如果患者使用的是拉米夫定等核苷類似物的單藥治療,應該在24周這個關鍵時間點,及時檢測,如果HBV DNA水準仍呈陽性,就需要加入阿德福韋酯進行聯合治療,不僅能預防臨床耐藥,而且保證長期療效。

而不是換藥。

總之,耐藥通過優化治療可以被很好的解決。乙肝患者應目前的四種口服抗病毒藥物,不管是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還是恩替卡韋,只要是其中一個單藥治療出現耐藥,都要加用阿德福韋,而且在治療24周時,一發現病毒升高,就要儘早加上去,可以更好地預防耐藥的發生。優化治療主要體現在24周檢測和聯合治療上,這兩點掌握好了,就能發揮優化的作用,提高抗病毒治療的療效。

誤區四:擅自做主,漏藥停藥

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在一輩子做好事。同樣,對部分乙肝患者來說,堅持二三個月每天吃藥還算容易,但是連續兩三年就比較困難。尤其是對於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而言,隔三差五的出差、加班、應酬等狀況,很容易造成“漏服。當抗病毒治療取得階段性勝利後,有些病人也會掉以輕心,覺得沒什麼問題了就會自行“停藥”。

專家解讀:

聽專業醫生的話,被稱為依從性好。大量的事實證明依從性好的患者獲得的治療效果也好。醫生沒有讓停藥或減藥的時候千萬不能擅自做主。原因是:藥物需要維持一定的血藥濃度才能起到抑制乙肝病毒複製的效果,每天吃藥,正是要維持這個濃度,如果吃一天,停一天,血液中藥物的濃度減少,不僅不能很好的抑制病毒複製,而且還會使病毒變得“皮實”,容易導致耐藥的提前發生和療效下降。還有的患者在一兩次檢查後發現病毒轉陰了,就自行減藥停藥,也會給病毒以可乘之機,捲土重來。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乙肝患者需要良好地遵循醫囑,按時按量吃藥,不漏服不停服。

誤區五:害怕進展,拖延檢測

鴕鳥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不少乙肝病人在口服抗病毒治療過程中也存在著“鴕鳥心態”,拖延或抗拒檢測的行為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就是害怕查出不利結果。到了檢查的時間,他們往往會對自己說:“我這幾天太累了,檢查結果可能會不好,等休息一段時間,再去檢查,那樣比較能反映我平時的情況。

專家解讀:

乙肝患者害怕病情惡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疾病惡化與否並不會以病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檢測對病人而言是“眼不見為淨”,但沒了定期監測和隨訪的監控,醫生就無法判斷病情的變化、藥物的療效以及不良反應。一旦HBV DNA水準、肝功能等指標發生了變化,但醫生沒能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使病人為此付出健康和經濟上的雙重代價。

因此,乙肝患者在口服抗病毒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定期檢測和隨訪,不能諱疾忌醫、害怕檢測。抗病毒開始的前三個月,每月檢測一次HBV DNA水準和肝功,此後每隔三個月檢查一次。 除了常規的療效檢查項目外,為了防止不良反應,服用個別藥物時需要檢測額外的專案,例如CK水準、肌酐等。

除此之外,定期的監測還能為預防口服核苷(酸)類似物的出現耐藥提供參考和用藥指導。如果患者使用的是拉米夫定等核苷類似物的單藥治療,應該在24周這個關鍵時間點,及時檢測,如果HBV DNA水準仍呈陽性,就需要加入阿德福韋酯進行聯合治療,不僅能預防臨床耐藥,而且保證長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