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夏季特有病症——疰夏

初夏到來之時, 因為剛剛過了梅雨季節, 較多的雨水加之悶熱的氣候使水氣難以散發, 水濕之邪侵入人體, 造成發熱纏綿, 產生疰夏, 習慣性地被人們稱為“苦夏”。 按症狀可分為三種:熱重、脾胃虛弱、氣陰兩虛。 夏季養生要牢記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 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 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

苦熬的夏天 --疰夏是一種夏季特有的病症。

按照中醫理論, 一年之中, 陽氣最盛的時期是在夏季, 天陽下逼、地火上騰, 夏令酷熱令人生畏。 而在初夏到來之時, 因為剛剛過了梅雨季節,

較多的雨水加之悶熱的氣候使水氣難以散發, 水濕之邪侵入人體, 造成發熱纏綿, 產生疰夏。

受“疰夏”所苦的人通常全身疲軟、四肢倦怠, 胃口不好, 時常想睡覺, 嚴重時會噁心;也有些人會越顯清瘦, 或者出現體內、體表發熱的症狀。 因此, 習慣性地被人們稱為“苦夏”。

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 皮膚毛孔開泄, 而使汗液排出, 調節體溫, 以適應暑熱的氣候。 所以夏季養生要牢記這樣幾個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 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 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

及時治療是關鍵

單靠降溫並不能趕走苦夏, 涼快過頭了還得繼續吃“苦”, 所以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如果患者採用西醫的診療方法, 往往會因“各項指標均正常”而“無從下手”。 其實, 疰夏雖然不會像其他疾病一樣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不過對於工作繁重、精神壓力大的年輕人來說, 一年中四分之一時間吃不下、睡不香、無精打采, 要精力充沛地勝任工作恐怕也要打個折扣了———因此, 尤其需要積極治療。

疰夏患者基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 熱重。 主要表現為舌苔黃。 可採取芳香化濕的方法, 主要用藥有:藿香、米仁、滑石、茯苓、半夏等, 能起到化濕利濕的作用。

第二, 脾胃虛弱。 這類人通常容易疲倦、四肢無力、氣短、胃口小。 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能和胃化濕、益氣鍵脾。

第三, 氣陰兩虛型。 這類人比較複雜, 除了同時擁有上述兩者的症狀,

還會出現“五心繁熱”(手心、腳心和心臟)、清瘦、口幹、舌實偏紅。 可用西洋參、麥冬、知母、玄參、黃芪、石斛等。

口乾舌燥、汗如雨下、氣喘吁吁、煩躁難安———在夏季, 你一定多多少少有這樣那樣的困擾, 如果疰夏再進來“插一腳”, 這個夏天怎能不“苦”?因此, 專家建議, 疰夏患者應當積極配合醫生進行中醫調理, 多數患者當年症狀都有明顯減輕, 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合理調理, 疰夏便不再光臨。

(實習編輯:鄧惠紅)

相關閱讀: 夏季養生的小常識夏季飲用什麼才科學健康夏季運動的保健常識夏季有害健康幾個習慣 網友評論: 已有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