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1.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2.《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灰葉, 全株有毒, 以根部最毒。 中毒症狀為腹瀉。 如出現腹瀉, 可口服複方樟腦酊2-5ml,
【拼音名】Huī Yè
【英文名】all-grass of Purple Tephrosia
【別名】烏仔草、紫草藤、野青樹、野青子、野藍靛、山青、野藍、假藍靛、假靛青藍。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灰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phrosia purpurea(L.)Pers.[Cracca purpurea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 曬乾。
【原形態】灰葉 半灌木, 高30-60cm。 幼枝被白色疏柔毛。 莖圓柱形, 近直立, 多分枝。 奇數羽狀複葉, 互生;小葉7-17, 小葉片橢圓披針形, 長2cm, 寬0.5cm, 先端鈍或略凹, 有小銳尖, 背面有白色平伏短柔毛, 側脈多而密;托葉線狀, 錐尖。 總狀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花序軸、花萼及旗瓣外面均有白色柔毛;花冠淡紫色, 長約7mm。 莢果扁條狀, 先端外彎略似鐮刀狀, 長3-5cm, 寬約4mm, 疏生短柔毛。 種子4-10顆, 腎形, 黑褐色。 花期7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曠野間、河邊、村旁草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性狀】性狀鑒別 全草長30-60cm。 莖圓柱形, 基部木質, 多分枝, 幼枝密被柔毛。 羽狀複葉, 小葉7-17, 多皺縮破碎, 完整小葉片展平後呈長橢圓狀倒披針形, 長1.5-3.5cm, 寬0.4-1.4cm, 下麵有白色短柔毛, 側脈多而密, 近無柄。 有時可見總狀花序。 氣微, 味微苦。 有毒。
【化學成份】全草含披針灰葉素(lanceolatin)B, 異灰葉素(a-toxicarol), 魚藤素(deglelin), 灰葉素(tephrosin), o-甲基倒卵灰毛豆素(o-methylobovatin), 去氫魚藤素(dehydrodeguelin), 水黃皮二酮(pongamol), 熊果酸(ursolic acid), β-穀甾醇(β-sitosterol), a-菠菜甾醇(a-spinasterol)。 葉含β-穀甾醇(β-sitosterol), 羽扁豆醇(lupeol), 芸香甙(rutin), 生物鹼(alkaloids)。 莖葉含槲皮素(quercetin)及β-穀甾醇。 豆莢中含灰葉酮(tephrone)。 花中含氯化矢車菊素(cyanidin chloride), 氯化飛燕草素(delphinidin chloride)。 種子含咖啡酸(caffe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賴氨酸(lysine), 組氨酸(histidine), 蘇氨酸(threonine), 纈氨酸(valine),
【藥理作用】
1. 無抗腫瘤作用:全草提取物對移植於(腹腔注射)小鼠的Schwartz白血病(腹水型)無抗腫瘤作用。
2. 毒魚:根含魚藤酮, 故可用來毒魚, 但其殺昆蟲之效力頗低。
【性味】味微苦;性涼;有毒
【歸經】肺;脾經
【功能主治】解表清熱;燥濕解毒。 主風熱感冒;濕疹;皮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外用:適量, 煎水洗。
【各家論述】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消滯。 治風熱感冒, 消化不良, 濕疹, 皮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