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石虎的果實作為藥材有什麼功效?

如果說石虎很多人沒聽說過的話, 那麼, 吳茱萸是不是很熟悉了, 沒錯, 吳茱萸就是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 具有的功效也是不可小覷, 比如能溫中止痛、治療口腔潰瘍、齒痛濕疹等等, 一般是磨成粉狀煎藥內服, 味道辛、苦澀, 但是良藥苦口利於病, 因此, 吳茱萸是一味不可多得的好藥。

(一)歷史

言歸正傳前, 首先我們學點歷史典故(據說這樣學習中醫有利於記憶)——相傳春秋戰國時代, 吳茱萸原生長在吳國, 稱為吳萸。 有一年, 吳國將吳萸作為貢品進獻給楚國, 楚王見了大為不悅, 不聽吳臣解釋, 將其趕了出去。 幸虧楚國有位精通醫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吳萸, 並種在自家的院子裡。 一日, 楚王受寒而舊病復發, 胃疼難忍, 諸藥無效。 此時, 朱大夫將吳萸煎湯治好了楚王的病。 當楚王得知此事後, 立即派人前往吳國道歉, 並號召楚國廣為種植吳萸。

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 楚王把吳萸更名為吳茱萸。

看看看,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吳茱萸的確是不可小覷吧!

(二)藥用價值

學名:吳茱萸

別名:吳萸、左力

脾性:質硬而脆, 氣芳香濃郁, 味辛、苦、熱, 有小毒;歸肝、胃、脾、大腸、腎經。

有啥用:溫中, 止痛, 理氣, 燥濕。 治嘔逆吞酸, 厥陰頭痛, 髒寒吐瀉, 脘腹脹痛, 經行腹痛, 五更泄瀉, 疝氣, 口瘡潰瘍, 齒痛, 濕疹等。

怎麼用:內服:煎湯, 1.5~5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 或煎水洗。

誰不能碰:陰虛火旺者忌服。

越看越頭大不是?而且還有人見人怕的禁忌證——陰虛火旺者。 其實不用怕, 中醫裡老話所謂“陰虛則生內熱“。 《內經》有言:“年過四十, 陰氣自半。 ”首先, 我們談的是外用而不是內服, 安全性高;第二, 對於生機勃勃的普遍陰精充沛的小兒來說,

偶有小病如果外用吳茱萸, 是無需過多擔心的。

(三)小兒用吳茱萸

1、治療小兒口瘡, 復發性口瘡

將吳茱萸搗碎, 過篩, 取細末加適量好醋調成糊狀, 塗在紗布上, 敷於兩足心, 24小時後取下。 用量:1歲以下用2.5~10克, 1~5歲用10~15克, 6~15歲用15~20克,

15歲以上用20~20克。

2、小兒止咳方

吳茱萸、肉桂、乾薑等量打粉, 取1/3小勺, 用唾液和, 取黃豆大小, 貼在雙側公孫穴上, 膠布固定。 24小時一換, 連續3~4天。 如果秋冬季孩子有鼻塞可以結合小鳥飛的動作, 哪邊塞做哪邊, 上下擺動300下。 (By@田文 醫生)

3、治療小兒咽峽炎

暑期用:吳茱萸6克、肉桂6克、生大黃10克。 打細粉, 用陳醋調敷腳底雙湧泉穴。 晚上敷上白天取下。

秋冬季節用:吳茱萸12克、肉桂12克、膽南星12克、生大黃8克。 打細粉, 用陳醋調敷腳底雙湧泉穴。 晚上敷上白天取下。 (By@程炳剛 醫生)

4、外治小兒流涎

取膽南星1克、吳茱萸3克, 放微波爐裡烘乾, 研極細粉末, 瓶貯備用。 使用時, 將藥粉加少量麵粉和米醋調成糊狀, 臨睡前敷于小兒兩足心湧泉穴處, 外用紗布包紮, 每次敷12小時揭去。

治療小兒腹瀉吳茱萸20g, 研細末, 用醋調成糊狀, 敷臍部神闕穴, 膠布固定, 24小時取下。

(四)成人用吳茱萸

1、治療咽喉腫疼並且吃藥無效

吳茱萸300克、大黃100克, 打成粉備用。 每晚洗腳後, 將適量藥粉取出。 用米醋調藥粉, 做成兩個五角硬幣大小的藥餅, 分別貼到兩足底湧泉穴上, 用創可貼或橡皮膏固定。 第二天早晨取下。 一般連用兩天症狀就會減輕, 一周左右症狀基本消失。 連用三周之後, 可以隔天貼一次, 以鞏固療效。

2、治療慢性咽炎

取吳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 共研細末, 加少許麵粉與醋調和, 做成面餅, 將藥餅蒸微熱敷雙側湧泉穴, 敷後安睡3小時。 若半夜腳心發熱, 則火氣下行。 每天一次, 10次為一療程。

3、治療腮腺炎

吳茱萸12g, 浙貝母、大黃各9g, 膽南星3g, 共研細末, 醋調, 外敷足心湧泉穴, 患左敷右, 患右敷左, 雙側患病, 左右均敷。 每日換藥1次。

4、治療牙痛

吳茱萸6克, 米酒100ml, 以文火煎煮10分鐘。 待藥酒涼後加入冰片1克調勻, 即可含漱。 1~2次即見效。

5、治療失眠

1.把吳茱萸用布包起來, 放在枕頭邊或枕著睡。 效果特好。

2.吳茱萸40g,米醋(白醋)適量。用吳茱萸煎汁,加入溫水,再加入米醋,用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晚睡前一次。

6、治療寒凝頭痛吳茱萸15~20克,煎湯趁熱熏洗頭部,每天1次。

治療高血壓

將吳茱萸研末,每次取30~50克,用醋調敷兩足心神闕穴(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時後血壓即開始下降,自覺症狀減輕。輕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顯示降壓效果。

7、治療呃逆吳茱萸20g、蒼耳子20g、肉桂5g,共研末。每次取10g,用醋調敷雙足心湧泉穴。

8、治療消化不良(胃寒型)

取吳茱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調成糊狀,加溫至40℃左右,攤于兩層方紗布上(約0.5釐米厚),將4周折起;貼于肚臍神闕穴上,用膠布固定。每12小時更換1次。

9、治療濕疹

將吳茱萸研末,以凡士林調成30%軟膏,塗搽患處,每日2次。l周為1個療程,連用1~2個療程。

10、治療老小風疹用吳茱萸煎酒塗搽患處。

治療疥瘡吳茱萸風乾,粉碎,過篩,配成10%~15%的泥膏,洗淨皮膚後塗藥膏,1~7天為1療程。

11、治療腰腿風濕冷痛吳茱萸l5克,研末,以米酒拌勻,炒熱,攤於油紙上敷患處,用布包紮,立即止痛。

12、治療陽痿

吳茱萸30克、細辛10克,共為細末。用上藥適量,加溫水調成糊狀,每晚睡前敷於臍部神闕穴,用膠布固定,晨起取下。治療期間忌房事。凡屬寒邪外襲,腎竅郁閉,宗筋失用之陽痿,用之療效確切。

總之,吳茱萸性溫熱,從其常用穴位湧泉、神闕和公孫等來看,就是取其引火歸元,上病下取之意。同時,我再次提一下為何陰虛火旺之人忌用,中藥自古不以身價定好壞,甚至無單純的補藥和毒藥定義(否則就不會出現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有功的說法啦!),實際人的體質最關鍵,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儘量準確地辨別好人的體質,往往越是急的病症,尤其小兒發熱、咳嗽、咽峽炎這種最容易讓家長“麻爪“的問題,使用中往往有立竿見影之效,值得我們予以應有的重視。

效果特好。

2.吳茱萸40g,米醋(白醋)適量。用吳茱萸煎汁,加入溫水,再加入米醋,用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晚睡前一次。

6、治療寒凝頭痛吳茱萸15~20克,煎湯趁熱熏洗頭部,每天1次。

治療高血壓

將吳茱萸研末,每次取30~50克,用醋調敷兩足心神闕穴(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時後血壓即開始下降,自覺症狀減輕。輕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顯示降壓效果。

7、治療呃逆吳茱萸20g、蒼耳子20g、肉桂5g,共研末。每次取10g,用醋調敷雙足心湧泉穴。

8、治療消化不良(胃寒型)

取吳茱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調成糊狀,加溫至40℃左右,攤于兩層方紗布上(約0.5釐米厚),將4周折起;貼于肚臍神闕穴上,用膠布固定。每12小時更換1次。

9、治療濕疹

將吳茱萸研末,以凡士林調成30%軟膏,塗搽患處,每日2次。l周為1個療程,連用1~2個療程。

10、治療老小風疹用吳茱萸煎酒塗搽患處。

治療疥瘡吳茱萸風乾,粉碎,過篩,配成10%~15%的泥膏,洗淨皮膚後塗藥膏,1~7天為1療程。

11、治療腰腿風濕冷痛吳茱萸l5克,研末,以米酒拌勻,炒熱,攤於油紙上敷患處,用布包紮,立即止痛。

12、治療陽痿

吳茱萸30克、細辛10克,共為細末。用上藥適量,加溫水調成糊狀,每晚睡前敷於臍部神闕穴,用膠布固定,晨起取下。治療期間忌房事。凡屬寒邪外襲,腎竅郁閉,宗筋失用之陽痿,用之療效確切。

總之,吳茱萸性溫熱,從其常用穴位湧泉、神闕和公孫等來看,就是取其引火歸元,上病下取之意。同時,我再次提一下為何陰虛火旺之人忌用,中藥自古不以身價定好壞,甚至無單純的補藥和毒藥定義(否則就不會出現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有功的說法啦!),實際人的體質最關鍵,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儘量準確地辨別好人的體質,往往越是急的病症,尤其小兒發熱、咳嗽、咽峽炎這種最容易讓家長“麻爪“的問題,使用中往往有立竿見影之效,值得我們予以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