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香豆蔻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植物分類學報》。

【拼音名】Xiānɡ Dòu Kòu

【英文名】fruit of Fragrant Amomum

【別名】嘎哥拉、尼泊爾豆蔻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蓋子科植物香豆蔻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omum subulatum Roxb.

採收和儲藏:林果實將成熟時採收, 剪下果序, 除去雜質, 曬乾。

【原形態】香豆蔻, 多年生粗壯草本, 高1-2m。 植株下部葉無柄或近無柄, 上部葉酚長1-3cm;葉舌膜質, 長3-4mm, 微凹, 無毛, 先端渾圓;葉片長圓狀披針形, 長27-60cm, 寬3.5-11cm, 先端具長尾尖, 基部圓形或楔形, 兩面均無毛。 穗狀花序近陀螺形, 從根莖抽出, 直徑約5cm;總花梗長0.5-4.5cm, 鱗片褐色, 苞片卵形, 長約3cm, 淡紅色, 先端鑽狀;小苞片管狀, 長約5cm, 裂至中部, 裂片鑽狀;花冠管與萼管等長,

裂片黃色, 近等長, 後方的一部, 裂片先端鑽狀;唇瓣長圓形, 長約3cm, 先端向內轉折, 有明顯的脈紋, 中脈黃色, 被白色柔毛;側生退化雄蕊鑽狀, 長約2mm, 紅色;花絲長約5mm, 寬約3mm, 花藥長約10mm;藥隔附屬體橢圓形, 全緣, 長約4mm。 蒴果球形, 直徑2.5cm, 紫色或紅褐色, 不開裂, 具10餘條波狀狹翅, 頂具宿萼, 無醒或近無醒, 花期5-6月, 果期6-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1300m的陰濕林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西、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果實呈長卵形, 稍彎財, 一側平坦, 長1.5-2.5cm, 直徑0.8-1.5cm。 表面灰棕色, 有明顯縱棱和不規則突起, 先端有長形管狀花萼。 果實3室, 每室有種子6-12粒, 灰棕色, 呈不規則多面體。 果皮厚, 不易撕裂。 氣微, 味微辛。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種皮表皮細胞1列,

呈長圓形或類圓形, 壁稍厚。 下皮細胞1列, 長方形, 切向排列, 充滿紅棕色色素。 油細胞類長方形, 色素層細胞數列, 內含淡黃色色素。 內種皮細胞1列, 長方形, 壁厚, 含矽質塊。 外胚乳為薄壁細胞, 含眾多草酸鈣結晶。

【化學成份】種子含香豆蔻素(subulin), 小豆蔻查耳酮(cardamonin), 山薑素(alpinetin), 矮牽牛素-3, 5-二葡萄糖甙(petunidin-3,5-diglucoside), 無色矢車菊素-3-O-β-D-吡喃葡萄糖甙(leucocyanidin-3-O-β-D-glucopyranoside)。 果實含α和β-蒎烯(pinene), 月桂烯(myrcene), α-松油烯(α-terpinene), 對-聚傘花素(p-cymene), 松油烯-4-醇(4-terpineol), δ-松油醇(δ-terpineol), 橙花叔醇(nerolidol), 檸檬烯(limonene), 香檜烯(sabinene), 桉葉素(1,8-cineole), γ-松油烯(γ-terpinene), α-松油醇(α-terpineol), α-甜沒藥烯(α-bisabolene), β-松油醇(β-terpineol), 乙酸-α-松油醇酯(α-terpinyl acetate)。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肺;肝;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散寒行氣, 健胃消食。 主脘腹脹痛;食積不化;肺寒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6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驅風、消腫、止痛的功能。 用於胃腸氣脹、食滯、咽喉腫痛、咳嗽、肺結核等症。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