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涉及29個省的假藥大案 嫌疑人同時落網

2011年12月23日, 李桂勇和他的5名家族成員一起, 被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生產、銷售假藥罪批准逮捕。 賣藥盒子給李家的義烏市某醫院保潔員王某也在同日以同樣罪名被浙江省義烏市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

這一涉案金額達20億元之巨的假藥案件, 以其巨大的數額、龐雜的網路以及“真盒裝假藥”的新穎制假手法, 給已經落幕的2011年打假事業標下了一個重重的驚嘆號。

當然,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2011年, 假藥商們無論在製造、流通還是銷售環節上, 都出現了新的特點。 我們在為一個個“特大”、“重大”案件破獲而拍案叫好的同時,

也為新一年藥品監管事業而倍感憂心。

制假 手段翻新“隱術”更高

一起觸角遍及全國、涉案金額達20億元的假藥案件, 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裡震驚了全國。 然而, 人們為之感到震驚的, 遠不僅僅在涉案範圍和涉案金額兩個維度上, 其新穎且極具隱蔽性的造假手段, 更是成為2011年假藥案中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方。

每一起大案的揭開, 其最初必然源於某個細微的發現。 此案也不例外。 2011年7月20日,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計程車管理站在例行檢查中發現, 乘客李桂勇攜帶了大量處方藥藥盒、說明書和防偽標籤, 清點後, 竟達700多套。

“如此大批量的藥盒要運往何處、能作何用?”義烏市警方在調查中發現, 李桂勇在浙江等地收購藥品包裝盒、空瓶子已有多年,

並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家庭藥品包裝回收團夥。 這個團夥還將每個醫院的保潔員發展為下線收購員, 利用他們的工作之便收購各種處方藥且多為昂貴藥物的包裝盒。

警方順著這些包裝盒的流向追蹤, 發現這些藥盒通過匯總和分類後主要流向了北京的劉某和上海的陳某。 警方發現, 劉某團夥在購買包裝後通過改批號、換包裝、灌裝低檔原料藥、鹽水勾兌等方法, 生產假藥, 假藥做成後即在網上進行銷售。

而據警方披露, 在整條假藥制售利益鏈的最前端, 一套昂貴藥物的包裝盒, 包括空瓶子、說明書、防偽標識等, 最高能賣到1500元一套。 其中最底層的醫院清潔工, 在這樣一套包裝盒中也至少能獲利300元。

正是在真藥盒的隱蔽下, 這樣的假藥網路像一張縱橫交錯的蜘蛛網一樣, 盤踞在全國近30個省市區。 在公安部統一部署的打擊下, 被繳獲的假藥估價超過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