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手術疼痛分三種 處理不當會致慢性疼痛

在不少患者的心目中, 人工關節置換這樣的骨科大手術, 是疼痛難忍的項目。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副主任醫師王健介紹, 手術疼痛根據發生機制可以分為三種, 對應不同的處理方式, 假如處理不當, 還有可能引發慢性疼痛。

手術帶來的疼痛有三種

手術會帶來疼痛是必然的, 可是發生的機制各有不同。 王健介紹, 手術疼痛可以分為傷害性疼痛、炎症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

傷害性疼痛是手術損傷直接作用於神經, 來源於損傷。

炎症性疼痛是局部組織損傷後釋放炎症因數導致疼痛, 來源於手術部位的組織。

神經病理性疼痛是損傷和炎症導致神經發生病理性改變導致的疼痛, 這時的組織可能無炎症, 且損傷癒合了, 疼痛則來源於神經本身。

他指出, 一般來說, 術後急性疼痛是損傷性疼痛為主, 而慢性疼痛是炎症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為主。 三種疼痛原理不同, 其處理的方式也不同, 尤其是用藥上有差異。 只有深刻理解手術疼痛的醫生, 才能對症下藥, 為患者實現良好的鎮痛。

痛得厲害才鎮痛是誤區

疼痛不只是局部的不適, 它對患者全身各器官系統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不少人認為, 手術前後不需要一直用鎮痛藥, 什麼時候痛了, 或者痛得厲害了, 再吃個止痛片, 打個止痛針就好。 王健表示, 這種觀念是疼痛管理最常見的誤區。

同時, 這種錯誤的觀念使得術後慢性疼痛發生率居高不下。

“只要是做了手術, 就會造成組織損傷, 也可造成局部的炎症反應。 炎症反應的作用是全身的, 除導致疼痛之外, 還會影響切口的癒合, 造成神經病理性改變引發慢性疼痛, 並增加血栓栓塞、心腦血管意外、應激性胃潰瘍等併發症的風險。 ”所以, 他表示, 疼痛不明顯的時候, 應用抗炎鎮痛藥是有益的。

另外, 他還指出, 因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 組織損傷之後的炎症反應, 使痛覺神經更敏感, 更容易產生爆發性疼痛, 在疼痛不明顯時甚至術前就開始用鎮痛藥, 有利於抑制炎症反應的水準, 降低痛覺神經敏感性, 提高感受到痛覺的閾值, 讓病人不容易感到疼痛。

“階梯式”鎮痛不會成癮

“鎮痛藥吃多了會上癮嗎?”這也是很多患者擔心的問題。 王健告訴記者, 鎮痛藥分為很多種, 不是所有種類都具有成癮性, 規範的使用可以使成癮風險降到很低。 “例如塞來昔布、依託考昔、注射用帕瑞昔布鈉、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之類, 屬於抗炎鎮痛藥, 目前不認為具有成癮性;而嗎啡、芬太尼、可待因等阿片類藥物以及類阿片類藥物曲馬朵, 確實具有不同程度的成癮性的。 ”

但王健也表示, 藥物有成癮性, 不代表吃了一定會上癮。 他指出, 在當前的鎮痛理念下, 疼痛的控制是“階梯式”的, 疼痛不嚴重到一定程度, 是不會使用到有成癮成分的藥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