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經常頭痛或是鼻子惹禍 春冬兩季鼻源性頭痛多發

每年4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全國愛鼻日”。 在人群中, 每5人就有1個鼻腔疾病患者(包括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竇炎和其他鼻腔病變等), 而且發病率還在逐年上升。 很多鼻炎患者都以為, 鼻炎等鼻腔疾病只會引起鼻塞、流涕、打噴嚏的鼻部症狀。 殊不知, 鼻腔疾病也會導致諸如慢性咳嗽、頭痛等鼻部之外的更為嚴重的症狀, 並容易漏診、誤診, 應引起警惕。

一起來認識“鼻源性頭痛”

賴先生近半年經常頭痛, 備受困擾, 他輾轉於內科、神經科等多個科室, 得到的診斷結果多種多樣, 如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頸椎增生等,

但用了不少藥都不見好, 只能頭痛厲害時吃點止痛藥。 最近, 他來到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經鼻竇CT檢查, 終於找到頭痛的“元兇”——鼻竇炎。

頭痛是臨床上較常見、原因較多的一種症狀, 引起頭痛的原因有很多, 排查起來也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 很多人頭痛都是去內科就診, 其實頭痛的原因也可能是鼻子的問題所致。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田廣永解釋, 鼻腔分佈著豐富的感覺神經纖維, 同時, 鼻腔又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分佈, 因而鼻腔是人體較為敏感的一個部位。 鼻腔和鼻竇疾病常引起頭痛症狀, 也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頭痛原因。

像賴先生這種由鼻腔、鼻竇疾病引起的頭痛稱為“鼻源性頭痛”。

誘因以鼻竇急性炎症最為多見, 約占全部頭痛發病數的5%, 其他如急性與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等均可引起頭痛。 一旦遭受炎症的侵襲和鼻腔自身解剖結構發生腫大變異, 則容易造成鼻腔、鼻竇引流障礙、腫脹擠壓, 導致鄰近結構受累。 早期多表現為阻塞性頭痛, 如鼻竇開口長期阻塞, 或在膿液引流時空氣不能進入鼻竇, 造成竇腔裡的負壓狀態, 則會引起頭痛。 竇內真空時間過久, 黏膜血管擴張、滲出, 因炎症滲出積膿, 使竇腔壓力增高, 又會出現張力性頭痛。

另外, 鼻中隔偏曲, 鼻竇通氣引流不暢、骨棘壓迫中鼻甲或下鼻甲, 也會引起嚴重的反射性頭痛。

鼻源性頭痛有其特點與規律

鼻源性頭痛多發於春、冬兩季,

鼻源性頭痛一般都伴有鼻部症狀, 如鼻塞、膿涕等, 但也有少數病例僅表現為頭痛, 沒有明顯的鼻部症狀。 鼻竇炎發作引起的頭痛多在竇內膿性物排出後緩解。 另外, 鼻竇分成幾組, 不同區域的炎症, 引發的頭痛位置有所不同——額竇炎一般引起前額部疼痛, 且呈規律性發作, 即晨起後開始頭痛, 逐漸加重, 午後或黃昏時逐漸減輕, 夜晚完全消散;上頜竇炎之疼痛多為面頰部脹痛, 一般午後較重;篩竇炎會引起兩眼中間位置和鼻根部脹痛;蝶竇炎則引起頭頂或後腦勺的鈍痛, 一般為晨起輕、午後重;鼻中隔偏曲一般是引起一側頭痛。

田廣永主任提醒, 如果長期頭痛卻查不出病因時, 記得要到耳鼻喉科去看看鼻子,

說不定能解決困擾你多年的“疑難雜症”。 雖然引起頭痛的原因較複雜, 但鼻源性頭痛在臨床上診斷並不難, 只要到正規醫院的耳鼻喉科就診, 通過鼻內鏡檢查或鼻及鼻竇CT檢查, 大多可發現病變。 如果是急性炎症引起的頭痛可採用藥物治療, 若是慢性鼻竇炎, 通過藥物解決不了的, 可採取手術治療, 通過鼻內鏡手術、球囊擴張等都可以解決。

受訪專家/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田廣永

文/ 胡菁 通訊員 陳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