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茶道養生,苦茶常服,可以益思

是我國是茶的故鄉。 茶可以解毒, 長期飲茶可以使人有鬥志, 有精神。 據《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 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 一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這說明在很久以前人們就用茶解毒養生。

三國時期, 神醫華佗在《食論》中說:“苦茶常服, 可以益思。 ”

魏晉南北朝時期, 陶弘景在《雜錄》中記載:“苦茶輕身換骨”。

到了唐代, 對茶的認識更加科學而全面。 這一時期的藥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講:“茗, 味甘苦, 微寒, 無毒, 主瘺痔, 利小便, 去痰, 熱渴, 令人少睡。 ”並稱“諸藥為各病之藥, 茶為萬病之藥。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各種藥可以治一種病, 而茶可以治各種藥。 這種觀點得到了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肯定。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從藥理學角度評定“茶, 苦味寒, 最能降火。 火為百病, 火降則上清。 ”又說:“溫飲, 則火因寒下降;熱飲, 則茶借火氣而升散。 又兼解酒食之毒,

使人神思清爽, 不昏不睡。 ”

唐代另一位著名醫學家孫思邈, 在《千金方》中指出, 茶性“至清導和”, 經常喝茶, 可以使人益思安神, 清熱降火、祛風解表, 達到陰陽調和。 他法天尊地, 以茶養生、壽達102歲, 是當時國人人均壽命的2。 5倍(當時國人人均壽命不足40歲)。

唐代茶聖陸羽總結前人飲、用茶的經驗和歷史, 對茶的藥用價值做了詳盡的論述:“茶之為用, 味至寒, 為飲最宜。 精行儉德之人, 若熱渴凝悶, 腦疼目澀, 四肢煩, 百節不舒, 聊四五啜, 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

唐代的另一位茶師劉貞亮則提出:“以茶散鬱氣, 以茶驅睡氣, 以茶養生氣, 以茶除病氣, 以茶利禮仁, 以茶養身體, 以茶可行道, 以茶雅志。 ”此謂“飲茶十德”。

盧全是歷史上以喝茶聞名的著名文人。

大家不知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書院下面的東入口有一個老同昌茶莊。 它門上的對聯是:“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這幅對聯摘自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詩。 “盧仝七碗茶”是用典。 典出盧仝《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 這首詩對飲茶的妙處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 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飲盡盧仝七碗茶, 神仙都當上了, 還服什麼藥?

宋代承襲唐代茶風。 飲茶已成普遍的習慣。 蘇軾主張人有小病只需飲茶, 不要服藥。

《茶譜》裡有記載對茶得功效做了全面的總結:“人飲茶可以茶可以止渴, 消食, 消除疲勞,

益思等。 並且指出:“人不可以一天不喝茶”。 也可以體現出茶道養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