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中風VS針灸?時機方法都得選對

曹鐵名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針灸科主任, 主任中醫師, 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 江蘇省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常務委員, 中國針灸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從事臨床工作近30年, 不僅精通中醫、針灸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 而且熟練掌握多科診療技術。 運用中醫、針灸治療腦血管病、周圍性面癱、三叉神經痛、肩關節周圍炎、頸椎病、過敏性鼻炎、帶狀皰疹、腰椎間盤突出症、耳鳴耳聾、神經衰弱、肥胖症等療效卓著。 尤其是針藥並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及後遺症具有獨特經驗, 先後在全國及省級期刊上發表論文十多篇,

參加三本醫學專著的編寫, 主持並參加多項省級課題研究。

專家門診:週一、三、五上午, 週四下午。

現在有腦血管病的人非常多, 這其中最常見的自然就是中風了。 而針灸作為祖國傳統醫學中的一大特色, 在中風患者治療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在臨床中也接診了大量腦血管病患者, 經過針灸治療, 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是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患者和家屬回饋, 說現在做針灸的地方很多, 自己也做了一些, 但康復情況並不理想。 到底是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首先, 我們必須確認, 針灸對於中風患者來說是明確有效的, 而影響患者預後的原因卻很多, 比如說, 很多患者針灸介入的時間就不對。

現在許多人還是習慣在患者出院後, 才開始讓針灸介入。 其實在我們專業醫生眼中, 這已經算遲了。 按照目前中風分期來看, 中風發病2周內屬於急性期, 2周至半年間為中風恢復期, 半年以後進入後遺症期。 而針灸治療中風, 完全可以從急性期開始, 只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針灸就可以介入, 這樣會有更大的幫助。 進入後遺症期針灸也能獲益, 但能儘早仍需趁早。

其次, 就是施診取穴的辯證問題。

我們都知道, 中醫治療講究辨證施治, 個體性非常強, 這點在針灸中也是同樣。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階段, 針灸治療的策略都會有非常大區別。 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 針灸介入可以從中風急性期開始, 而急性期和恢復期、後遺症期的特點完全不同。

在中風急性期, 患者大多屬於肝陽暴亢、風痰瘀阻或痰熱腑實, 而此時的治療策略則是平肝潛陽、豁痰熄風;到了恢復期, 患者病情趨於平穩, 此時更多表現為經絡氣血阻塞不通, 針灸的目的也是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到了後遺症期, 醫生就要講究調和陰陽、養血揉筋。 這些都決定了醫生要採用不同的方法, 選擇不同的穴位。

另外, 即便是同一個時期的患者, 病情程度、分型不同, 治療策略也差很多。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有“大中風”、“小中風”的說法, 前者比較嚴重, 常常是昏迷、性命垂危, 我們稱之為“中臟腑”, 需要醒腦開竅, 醫生治療就會以督脈、腧穴為主, 取穴水溝、素髎、百會、內關等再適當加減;後者相對輕一些,

會出現諸如行動障礙、口歪眼斜等問題, 屬於“中經絡”, 則需要疏經通絡、調和氣血, 在選擇對應的經絡與穴位。

最後, 中風的針灸治療也有許多的方法, 比如體針、頭針、電針、刺絡放血、穴位注射、針藥結合, 以及灸法、耳針、火針等等, 在具體選擇上也有一定的講究。

體針療法是最常用的針刺療法, 適用面最廣, 只是在取穴時需要醫生辯證取穴。 而電針療法對神經損傷後的肌肉功能恢復非常有益, 同樣是現在最常用的治療手段, 取穴常同體針。

頭針、腕踝針、舌下針都是針刺局部, 所追求的目的也各自不同。 頭針法具有擴張腦血管、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度、增強中樞外周神經傳導功能的作用。 腕踝針主要是針對中風引起的一些肢體運動障礙,

而舌下針對於中風引起的言語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更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穴位注射、針藥集合, 都是利用了針灸與藥物, 起到1+1>2的效果。 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和優勢, 只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配合選用, 才能獲得更好的預後。

需要提醒市民的是, 中風畢竟是重症。 針灸作為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對於患者的康復有巨大幫助。 但是在急性期搶救時, 及時的溶栓治療仍然是重中之重。 同時, 針灸治療起效也需要一定時間, 不可能像其他一些疾病(例如腰腿痛)那樣一針見效, 患者除了要有耐心、配合醫生意外, 也要注意選擇有經驗的專業醫生, 以免治療走彎路, 耽誤了重要的治療時機。

朱曉琳 朱菁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