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白蘞功效作用有哪些

白蘞是一種根莖狀的藥材, 每年的春秋季節就可以挖取, 從地裡挖出來洗乾淨之後, 切成幾段或是切斜片曬乾, 就可以入藥了。 它又被稱為山地瓜、野紅薯、白根等, 在臨床床多被用於清熱解毒, 對於治療燙傷、止痛和皮膚潰爛、生瘡、白癜風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生肌藥。

性味:苦;辛;性微寒。

歸經:心經;肺經;肝經;脾經。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

主治:瘡瘍腫毒, 瘰鬁, 燙傷, 濕瘡, 溫瘧, 驚癇, 血痢, 腸風, 痔漏, 白帶, 跌打損傷, 外傷出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3-10g。 外用:適量, 研末撒或調塗。

來源:白蘞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

1、白蘞與白薇, 均能清熱但白蘞多為外科常用藥, 偏清氣分熱, 白微多為內科用藥, 偏於清血分, 陰分之熱。

2、白蘞、地丁草、蒲公英三者能清熱消腫為外科常用藥, 但白蘞宜於瘡瘍末期, 用以消腫止肌, 地丁、蒲公英宜用瘡瘍初期,

用以清熱定痛。

白蘞的作用:

白蘞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 主治瘡瘍腫毒, 瘰鬁, 燙傷, 濕瘡, 溫瘧, 驚癇, 血痢, 腸風, 痔漏, 白帶, 跌打損傷, 外傷出血。

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 陰疽色淡不起, 胃氣弱者, 也不宜服用。 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忌服。

1、白蘞治癰腫:一白蘞二分,

藜蘆一分。 為末, 酒和如泥, 貼上, 日三。 (《補缺肘後方》)

2、白蘞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蘞三兩, 阿膠二兩(炙令燥)。 上二味, 粗搗篩, 每服二鏡匕, 酒水共一盞, 入生地黃汁二合, 同煎至七分, 去滓, 食後溫服。 如無地黃汁。 入生地黃一分同煎亦得。 (《聖濟總錄》白蘞湯)

二白蘞、烏頭(炮)、黃芩各等分。 搗末篩, 和雞子白敷上。 (《普濟方》白蘞散)

3、斂瘡:白蘞、白芨、絡石各半兩, 取幹者。 為細末, 幹撒瘡上。 (《雞峰普濟方》白蘞散)

4、白蘞治皮膚中熱痱、瘰鬁:白蘞、黃連各二兩, 生胡粉一兩。 上搗篩, 容脂調和敷之。 (《劉涓子鬼遺方》白蘞膏)

8、白蘞治扭挫傷:見腫消二個, 食鹽適量。 搗爛外敷。 (《全展選編•外科》)

6、白蘞治凍耳成瘡, 或癢或痛者:黃柏、白蘞各半兩。 為末。 先以湯洗瘡, 後用香油調塗。 (《仁齋直指方》白蘞散)

7、白蘞治瘰鬁生於頸腋, 結腫寒熱:白蘞、甘草、玄參、木香、赤芍藥、川大黃各半兩。 上藥搗細羅為散, 以醋調為膏, 貼於患上, 幹即易之。 (《聖惠方》白蘞散)

8、白蘞治湯火灼爛:白蘞末敷之。 (《備急方》)

9、白蘞治聤耳出膿血:白蘞、黃連(去須)、龍骨、赤石脂、烏賊魚骨(去甲)各一兩。

上五味, 搗羅為散。 先以綿拭膿幹, 用藥一錢匕, 綿裹塞耳中。 (《聖濟總錄》白蘞散)

10、白蘞治白癜風, 遍身斑點瘙癢:白蘞三兩.天雄三兩(炮裂去皮臍), 商陸一兩, 黃芩二兩, 乾薑二兩(炮裂、銼), 躑躅花一兩(酒拌炒令幹)。 上藥搗羅為細散, 每於食前, 以溫酒調下二錢。 (《聖惠方》白蘞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