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櫧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Zhū Zǐ

【別名】株子(《飲膳正要》)。

【來源】為殼鬥科植物苦櫧或青椆的種仁。

【原形態】

①苦櫧又名:血櫧(《綱目》), 櫧栗。

常綠喬木, 高5~10米。 枝條稠密;樹皮灰褐色, 小枝有棱。 葉革質;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 長8~12釐米, 寬3~5釐米;上面深綠色, 下面蒼白色, 兩面均光滑;邊緣在中部以上有3~6對疏鋸齒, 下部全緣;羽狀側脈9~14對, 纖細, 不顯現;葉柄長1~3釐米。 雄花序穗狀腋生, 長8~15釐米, 雄花乳白色, 有香味;雌花序穗狀腋生。 殼鬥扁球形, 直徑8~10毫米, 包圍堅果, 外有5~6環貼生而成間斷的和狹長而鈍的鱗片, 外被暗色細毛, 成熟時開裂。 堅果圓錐形,

柱頭外露。 花期5月。 果期10月。

生長丘陵或低山森林中。 分佈雲南、廣東、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陝西等地。

②青椆, 又名:面櫧(《綱目》), 青栲、細葉青櫟。

常綠喬木, 高6~16米。 樹皮灰褐色。 葉互生, 堅紙質;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至倒披針形, 長3~11釐米, 寬2~4.5釐米, 先端漸尖或短尾狀漸尖, 基部楔形, 邊緣上部2/3以上具鋸齒, 下部全緣, 上面綠色光亮, 無毛, 下面蒼白色;側脈11~15對, 隆起直達齒端;葉柄長1.5~2.5釐米。 花單性, 雄花4~5朵, 排成腋生葇荑花序, 雌花3~4朵排成短穗狀花序, 著生於新枝葉腋。 殼鬥薄而脆, 杯狀, 高5~8毫米, 寬1~1.3釐米, 被微毛, 鱗片連合成同心環帶5~7條。 堅果2/3露出殼外, 卵狀長形。 花期3~4月。 果期10月。

生長于山地密林或疏林中。 分佈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四川、安徽、雲南、貴州等地。

以上二種植物的樹皮及葉(櫧子皮葉)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性味】

①《本草拾遺》:味苦澀。

②《飲膳正要圓》:味酸甘, 平, 無毒, 性微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遺》:止泄痢, 食之不饑, 令健行, 能除惡血, 止渴。

②《隨息居飲食譜》:患酒膈者, 細嚼頻食。

【注意】《隨息居飲食譜》:氣實腸燥者勿食。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