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那些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話語

在父母的眼中, 孩子即便是已經30歲了, 依然還是個孩子。 但正是因為父母把孩子當成“孩子”看, 不斷用語言和目光打擊著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所以, 一個陽光健康、活潑可愛的孩子慢慢變成了一個沉默少語、缺乏自信的孩子。 你會是這種父母嗎?或許下面的這些“狠話”你也說過, 但從今天起這四句話切莫再對孩子多說!

你不行, 你還太小!

雖然孩子還小, 但并不意味著孩子什么都不會, 也什么都不用嘗試學習。 有些父母總是以孩子還小當借口, 不讓孩子嘗試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他們認為自己這樣是愛孩子和保護孩子。 殊不知, 孩子每次想自己來的請求都受到父母的阻攔和打擊, 孩子還有什么積極性呢?

你怎么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孩子畢竟是孩子, 他們不可能像成人一樣, 以你期待的方式完成你交給他們的任務。 并且每個孩子都是通過一件件小事,

不斷積累經驗才能處理好大人交待的任務, 并不是一開始就什么都會了。

父母得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支持鼓勵孩子, 就算孩子完成得不怎么樣, 也要給予肯定, 如果每次你都說孩子做不好, 孩子下次可能在失去積極性的同時也失去自信心, 變成一個膽小內向的孩子。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據說國人的孩子都有一個假想敵, 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又聰明、又可愛、成績又好、又有才藝, 總之自己身上沒有的, 別人家孩子身上都有了, 父母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和自家的孩子比。 這其實是一件愚蠢至極的事, 別人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的孩子, 不可能是自己的孩子。 明智的父母會想辦法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

而不是埋怨孩子, 打擊自己的孩子。

爸媽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

當父母說出這句話給孩子時, 你可有想過孩子的心里感受, 如果是樂觀開朗的孩子可能也沒什么, 如果是膽小內向的孩子他們便會一直生活在自卑之中, 他們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

從而失去自信和積極性。

父母應該給孩子正能量, 而不是一味地在孩子身上施加壓力和負能量,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還弱, 過多地施壓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 還有可能越施壓, 孩子的表現越差。

聰明的父母總是不斷地鼓勵孩子,

給予孩子自信和勇氣, 通過賞識教育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潛能, 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 而那些把自己工作生活壓力加諸于孩子身上的父母, 低頭看看你的孩子, 現在是以怎樣的方式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