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

氣功的由來及與體育鍛煉的區別

說到氣,人們很容易想到呼吸之氣與呼吸,因此有人將氣功譯為Breathing Exercise——呼吸操,這是不正確的。 儘管呼吸在許多氣功門派中占重要地位,氣功之氣和呼吸之氣卻是兩碼事。 從中國古典文化和傳統氣功的理論高度來談氣,至少有以下內容:

氣功的由來

(一)大自然的氣。 它是構成宇宙和一切物質的最基本的物質形態。 它無形無象,常人看不見、摸不著,充斥在整個宇宙中,“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可直稱為氣或元,也可稱元氣、道氣、大極、太一……古人認為無形無象的氣是有形有象的萬事萬物的本源,換言之,變化萬千的繁雜事物,都是氣的變相表現。

氣功這門學問在中國雖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但氣功一詞卻是首見於晉朝許遜著的《靈劍子》一書, 意指通過修煉氣術(如行氣、運氣等)與修德(指做善事), 在體內引起的變化已達到了“道氣功成”的程度。 不難看出氣功二字的含義中, 雖有煉氣與修德的內容, 但它沒有成為這一含義的代名詞。

自此以後, 氣功逐漸宗教化, 氣功一詞也未在各派氣功中發生影響。 直至明、清時代, 宗教漸趨衰微, 武術與氣功緊密結合, 形成了武術氣功, 對後世武術氣功影響甚巨的《易筋經》, 就反復強調了氣;

道家的武當派拳術也極重視氣功之應用。 前者擅長硬功, 如“金鐘罩”、“鐵布衫”等, 後者重體內之“神、意、氣”。

至清末《少林拳術秘訣》中有專章曰《氣功闡微》,

明確指出“氣功之說有二:一養氣, 一練氣”, 並有詳明的練法。 氣功一詞漸漸顯赫於世。

氣功一詞的廣泛應用並為廣大人民所熟知是在本世紀50年代。 1953年, 劉貴珍將自己練功與多年臨床經驗予以總結, 在河北省衛生廳的同意和支持下, 把該功法定名為“氣功療法”。

而後在唐山籌建了唐山療養所, 稍後在北戴河創建了氣功療養院, 並撰著了《氣功療法實踐》與《內養功》兩本書。

劉貴珍宣導的氣功療法, 已不是單一功法, 而是包括了內養功、強壯功、保健功、行步功四種。 氣功一詞的內涵, 劉貴珍先生認為是“概括了靜坐、吐納、導引、內功等修煉方法”。

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 氣功事業發生了空前的變化, 不僅廣泛地大規模地應用於醫療疾病,

而且做了很多科學實驗一一尤其是外氣治病試驗。

於是氣功一詞不僅是養生、治病、健身的鍛煉方法的代名詞, 而且成了人們約定俗成的一門特殊學問了。 尤其是中華氣功研究會與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的成立, 把氣功推上了科學的寶座一一成了氣功科學, 它與原來的含義大不相同了。

氣功與體育鍛煉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 根本仍在於是否內向性運用意識。 體育運動除健美鍛煉外, 任何項目無一不是外向性運用意識, 即精神不是專注於自己的身心活動上, 而是注意在運動專案的物件上。

由於精神沒和自身生命活動緊密結合, 就不能發揮意識強化生命力的特殊作用。 因此使氣功與體育鍛煉結果呈現出明顯的差別。

可從幾個方面分述之:

一、就鍛煉內容言:氣功包括涵養道德、運用意識、調整呼吸、運動形體。 而體育運動主要是運動形體。

二、就運動形體言:氣功著眼於神、意、氣的鍛煉, 強調以意引氣, 以氣引形, 形體的運動為神、意、氣“服務”, 要在“松靜”中體會奧妙。

體育運動著眼於各種動作的鍛煉, 精神不是集中在體內, 而是集中於形體的動勢或器械上, “神”的作用在於集中精力、協調全身以完成一系列動作, 精神為形體運動“服務”, 各個動作需通過肌肉、肌腱……的緊張(張縮)來體現技巧。

三、就精神駕馭形體的形成過程言:氣功是通過內向性運用意識主動發放意識指令直接統帥形體。 體育運動是通過形體運動反射性地引起精神駕馭形體。

四、就人體的新陳代謝變化言:體育鍛煉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增加體內的新陳代謝, 使體內耗氧量劇增。 由於體育運動主要是肌肉運動, 將體內的化學能轉變為機械能(還有一部分變為熱能而耗散), 這就需要相應地補充營養, 保證休息, 以恢復體力。

因此, 體育鍛煉是以增高人體能流的出入量來使人體生命旺盛。 氣功鍛煉則不同。 練功時一般來說, 尤其練功有素者, 體內的耗氧量減少, 新陳代謝減緩, 能量消耗降低。 它是通過增強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序程度, 對生命起重新組合(或叫整合)的作用, 從而提高人體生命力。

通過現代科學研究已知, 不練氣功的人, 睜眼時腦電波中一般是β波占主導地位,

其頻率為每秒14—22次;而練氣功人則出現α波, 頻率為每秒8—13次。

波從枕部向前, 向額葉方向推移, 出現同步化。 α波是和諧波, 既非抑制, 又非興奮, 練氣功後就出現這種狀態, 這表明腦子活動的有序化增強了。 腦電波有序程度增強, 人體生命活動也就逐步有序化, 人的健康水準就提高了。

由於體育鍛煉與氣功鍛煉在體內產生的變化不同, 所以結局也不同。 據統計, 國外著名運動員年過中年後約有一半人的身體狀況達不到普通人水準;在國內, 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達不到普通人水準。 而練氣功的人到老了反而身體更健康, 叫“返老還童”。

其次, 對人體感觸機能的作用不同。 氣功鍛練使人的感觸機能敏感, 體育鍛煉使人增強耐力。 通過氣功鍛煉,體內的氣充足了,能使人固有的感知機能如眼、耳、鼻、舌、身的敏感性增強,對身體冷、熱、麻、酸、脹、痛等感覺變得敏感。

通過氣功鍛煉,體內的氣充足了,能使人固有的感知機能如眼、耳、鼻、舌、身的敏感性增強,對身體冷、熱、麻、酸、脹、痛等感覺變得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