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

中醫辨證論治小兒哮喘

發作期的證治

實喘

特點為發病驟急, 氣長而有餘, 以呼出為快, 胸脹氣粗, 脈搏多實而有力。

1. 寒性哮喘 咳嗽氣促, 痰稀薄如泡沫, 喉間有哮鳴聲, 形寒無汗, 面色蒼白, 四肢不暖, 口不渴或喜熱飲, 舌質正常或偏淡, 舌苔薄白或薄白膩, 脈浮滑或緊。 治則為溫肺散寒、豁痰平喘。 輕症用炙麻黃6克, 杏仁9克, 甘草4.5克;重症用炙麻黃9克, 桂枝4.5克, 細辛3克, 乾薑3克, 制半夏9克, 白芍9克, 五味子4.5克, 甘草4.5克。 痰多加炙蘇子9克, 白芥子6克, 萊菔子9克;兼有舌唇幹紅, 鼻熱乾燥等熱象及出現煩躁者, 加生石膏30克;咳喘有浮腫加葶藶子9克、大棗12克。

2. 熱性哮喘 咳嗽, 氣促, 怕熱, 煩渴, 痰濁黃稠, 面赤, 自汗, 咽赤, 舌質紅, 苔黃, 脈搏滑數。 治則為清熱宣肺、化痰平喘。 若哮喘鬱久化熱, 以致痰熱內盛, 肺氣壅閉, 苔膩者, 方用炙麻黃6克, 甘草4.5克, 炙蘇子9克, 炙款冬9克, 杏仁9克, 桑白皮9克, 黃芩9克, 蟬衣4.5克, 僵蠶9克, 白果12克;若熱喘, 起病不久, 略有發熱等表症, 舌紅, 苔薄者用炙麻黃6克, 杏仁9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4.5克。 痰多黃稠加魚腥草30克, 冬瓜子9克, 薑竹茹4.5克;喉中有水雞聲加射干4.5克;咯痰不爽加黛蛤散6克, 瓜蔞仁9克;過敏性鼻炎加辛荑3克, 蒼耳子9克, 白芷9克。

虛喘

特點是發病徐緩, 氣短而不續, 聲低息短, 動則喘促, 無明顯發作間歇, 脈多虛細無力。

1. 肺脾兩虛 平時易感冒, 誘發哮喘, 畏風, 自汗, 鼻癢善嚏, 氣短而喘, 咳聲低弱,

痰聲漉漉, 厭食, 倦怠, 舌淡, 苔薄, 脈搏軟弱。 治則為益肺固表、健脾化痰。 方用黨參9克, 北沙參9克, 黃芪9克, 炙蘇子9克, 銀杏10只, 麥冬9克, 白術9克, 五味子3克, 甘草4.5克, 山藥12克。

2. 腎虛 腰膝酸軟, 耳鳴, 張口抬肩, 動則更喘。 腎陽虛者尚有肢冷, 面色白光白, 舌淡胖, 脈搏弱。 治則溫腎平喘, 用炮附子4.5克, 炒白術9克, 炒白芍9克, 乾薑3克, 炙麻黃6克, 炙蘇子9克, 射干4.5克。 腎陰虛者五心煩熱, 乾咳無痰, 舌紅少苔, 脈搏細。 治則滋陰平喘, 方用熟地9克, 蛤蚧9克, 炙蘇子9克, 葶藶子9克, 北沙參9克, 太子參12克;有杵狀指, 舌暗紅, 唇紫等血瘀症狀, 加丹參15克, 桃仁9克, 地龍9克, 紅花4.5克。

緩解期的證治

1. 肺虛 表現面色蒼白, 自汗, 易感冒, 乏力, 肌肉鬆弛, 舌質淡, 苔薄白, 脈搏緩而無力。 治則益氣固表。

方用炙黃芪12克, 防風9克, 白術9克, 五味子4.5克, 北沙參9克, 太子參12克。

2. 脾虛 表現面色萎黃, 厭食, 大便溏薄, 舌質淡, 苔薄白, 脈弱。 治則健脾益氣。 方用黨參9克, 茯苓9克, 白術9克, 山藥12克, 陳皮4.5克, 半夏9克, 蒼術9克。

3. 腎氣虛 表現動則氣促, 面色淡白, 四肢不溫, 怕冷, 小便清長, 頭髮稀少或身材矮小, 舌淡苔白, 脈搏細而無力。 治則補腎固本。 方用桑寄生9克, 補骨脂9克, 山藥12克, 菟絲子9克, 茯苓12克, 仙靈脾9克。 若有盜汗、五心煩熱、大便幹結等腎陰虛明顯, 加生地9克, 知母9克, 龜板9克, 黃柏9克, 麥冬9克。

以上藥物在3歲以下兒童劑量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