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看標籤識別10種“坑人”食品,別再挑錯了!

1. 果脯≠果乾

果脯?果乾?傻傻分不清楚, 其實果脯營養不及果乾。

果乾製品是經過乾燥後的水果, 此過程中, 會損失掉部分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 但礦物質和糖被濃縮, 含糖量通常可達60%~80%左右。

果脯是水果加糖煮制後再加糖醃漬而成, 維生素和鉀、鐵、錳、鋅等礦物質含量遠不及果乾, 營養素密度低。 而且, 果脯在製作過程中常採用熏硫處理保持色澤。

優先選新鮮水果, 然後選果乾, 最後選果脯。 ①

2. 營養麥片≠燕麥片

一般, 原味麥片的配料表裡百分百是燕麥。 而所謂的“營養麥片”, 其配料表相對比較複雜, 除了燕麥, 還加入了別的食材,

比如小麥、大米、玉米粉等, 這樣就使得燕麥片的比例下降, 部分“營養麥片”中燕麥片的含量僅有5%, 最高的也不超過40%, 而且這些麥片裡往往成分多樣, 有些會加入植脂末和香精, 植脂末中可能含反式脂肪酸。 ②

3. 爆米花≠玉米

你仔細看配料表, 裡面幾乎都有氫化植物油的身影。 這種爆米花糖多、脂肪多、熱量高, 有的還會添加色素以及各種香精, 做出五顏六色、各種口味的爆米花, 實在不是什麼健康零食, 大人孩子都要儘量少吃。 ③

4. 果汁飲料≠果汁

果汁中的原果汁含量較高, 而果汁飲料中的原果汁含量大概只有10%~20%左右, 高一點的可到30%左右, 剩下的主要就是水和糖了。 因此與果汁相比, 果汁飲料的純度與營養價值大打折扣。

5. 乳酸飲料≠優酪乳

如果商品名稱是“優酪乳”、“發酵乳”、“酸牛乳”、“酸酪乳”等名稱, 一般指的是優酪乳。 而如果是“酸酸乳”、“乳酸菌飲料”、“風味發酵乳”等, 往往不是真正的優酪乳。 是乳酸菌飲料。 從營養價值來說, 優酪乳的乳含量越高越好, 建議儘量買乳含量大於85%的優酪乳, 乳含量太低的可能是調味優酪乳等“花樣”優酪乳。 ⑤

6. 牛奶飲料≠牛奶

不少人認為早餐奶比純牛奶好喝、營養價值高, 而且有“紅棗味”、“核桃味”等多種口味, 看起來營養更豐富。

早餐奶其實並非純正的牛奶, 而是將純牛奶用水稀釋過, 然後加入糖、谷類或堅果、強化營養素, 甚至添加了一些香精調製而成, 味道香甜。 加水稀釋的牛奶, 營養素含量有所降低。

7. 日本豆腐≠豆腐

日本雖然聲稱是“豆腐”,

但其中可能一點大豆的成分都沒有, 。 日本豆腐是以雞蛋為主要原料, 輔之純水、植物蛋白、天然調味料等製成, 沒有一點大豆成分。 ⑥

8. 果醋飲料≠果醋

優質的“發酵蘋果醋”, 可用來涼拌菜肴, 或餐後稀釋飲用, 對健康有益。 目前市場上很多所謂的蘋果醋並不是醋, 而是甜飲料, 是用蘋果汁加醋酸製成, 有的產品甚至用醋和蘋果味香料勾兌而成。 而且, 為了調節口感, 加了很多糖, 營養價值很低。

9. 巧克力≠黑巧克力

從營養價值來說: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及其他巧克力加工產品。

黑巧克力含較多可哥粉(或稱可哥固體), 含有較多黃烷醇。 黃烷醇是一種抗氧化的黃酮類化合物, 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血脂, 減少心血管疾病與老年記憶退化的風險。

另外, 選巧克力還要遠離“代可哥脂”, 此類巧克力不論從口感還是營養價值方面都大打折扣。 ⑦

10. 全麥麵包≠全麥食品

買粗糧製品時注意, 不要以為有“全麥”、“粗糧”、“高纖”這些字眼的就是健康食品。

市面上有很多全麥麵包、粗糧餅乾等食品, 乍一看, 餅乾上有星星點點的麩皮。 但可別被表面上的這些麩皮蒙蔽了。 小麥粉、精煉植物油、麩皮、白砂糖、起酥油, 配料表中的這幾種成分洩漏了其本質。 麵粉為主, 為了改善麩皮造成的粗糙口感, 餅乾里加了很多植物油, 不是健康的粗糧製品。

覺得不錯, 請分享和點贊喲↓↓

本文參考資料:①2015-08-17健康時報網《別拿果脯當果乾吃》、②2016-07-08健康時報網《營養麥片不營養》、③2015-01-12健康時報網《爆米花不是健康零食》、④2016-07-27李園園營養師《濃縮果汁更健康麼?》、⑤2015-09-21健康時報網《挑出好優酪乳》、⑥2015-01-26健康時報網《吃得明白》、⑦2016-12-23健康時報網《送盒健康的黑巧克力》

版權聲明:歡迎分享!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如需內容合作請致電:010-65363351

值班主任:楊小明 本期編輯: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