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

吃肉太多 傷心傷腦

許多人小時候記憶中的肉, 是作為奢侈品, 和計劃經濟時代那小小的肉票捆綁在一起的。 那時候, 只有春節這種大日子才能吃到肉餡的餃子, 更多孩子, 留下的都是 偷吃油渣滿嘴香的回憶。 而現在,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健康的名義少吃肉甚至拒絕肉。 還有這樣一種調侃, 說的是農村人不理解城市人:“我們跟著城裡人吃肉了, 城裡人卻都開始吃素了。 ”

吃肉太多, 傷“心”傷“腦”

科學研究發現, 早期的人類只吃蔬果而不吃肉類。 直到後冰河時期, 人類所需的水果、堅果與蔬菜不敷所需, 為了活命, 才開始吃死亡動物身上的肉作為補充。

但過了 冰河時期後, 素食品充足了, 吃肉的習慣卻延續了下來。 現實生活中, 我們身邊都有不少“肉食動物”, 漢堡、烤肉、烤鴨、紅燒肉———頓頓“無肉不歡”。 據 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資料顯示, 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每天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分別為248克和126克, 而中國營養學會給出的標準僅為每天50—75克。

其實, 中國古代對食肉就頗有爭議, 《呂氏春秋?重己》中指出, 善於養生的人是“不味眾珍”的, 因為“味眾珍由胃充, 胃充則大悶, 大悶則氣不達”。 “眾珍”主 要指遊魚、飛鳥、走獸之類的動物食品, 古人認為這類食品吃多了會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滯, 還會影響氣血功能的暢達。

現在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 吃肉過多對人體非 常有害:美國每年至少有100萬新增心臟病患者,

近60萬人因此丟掉性命。 美國的心臟病研究委員會研究報告指出, 這些心臟病患者, 大多數是由於吃肉太多, 吃蔬菜和運動太少。 除此之外, 吃肉多和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病也息息相關。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更撰文表示, 連關節炎、膽結石、老年癡呆症、骨質疏鬆這些看 似不相干的病, 也與吃肉多脫不了干係。 當人類變身“肉食動物”, 不僅會對身體帶來損害, “還會使人體大腦多巴胺分泌旺盛, 乙醯膽鹼活動異常, 造成情緒暴 躁、欲望強烈, 而且影響智力。 ”蘇州榮格心理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肉類之最

中國中醫科學院養生學教授楊力說:“過量吃肉是不好, 可是從營養學上來講,

放棄肉食並非養生之道, 膳食平衡才是我們提倡的。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李興民副教授介紹說, 從農業上來講, 肉一般分為三類, 畜類、禽類和水產。 豬、牛、羊等為畜類;雞、鴨、鵝等為禽類;魚、蝦、貝等為水產。 三類肉口味營養不同, 適宜的人群也各異。

牛肉, 最強壯的肉:凡身體虛弱而智力衰退者, 吃牛肉最為相宜。 牛肉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 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對生長發育及手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 但牛肉的肌肉纖維較粗糙不易消化, 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 故 老人、幼兒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羊肉, 最滋補的肉:羊肉有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之功效,

對氣喘、氣管炎、肺病及虛寒的病人相當有益。 還能益腎壯陽, 補虛抗寒, 強健身體, 是冬令的滋養食療珍品。 但需注意的是, 羊肉畢竟性偏溫熱, 並非人人皆宜。 陰虛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關節炎、濕疹及發熱者應忌食。

豬肉, 最補鐵的肉:豬肉肥瘦差別較大, 肥肉中脂肪含量高, 蛋白質含量少, 多吃容易導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蛋白質大部分集中在瘦肉中, 而且瘦肉中還含有血紅蛋白, 可以起到補鐵的作用, 能夠預防貧血。 肉中的血紅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 因此, 吃瘦肉補鐵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