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滑鼠手究竟是怎麼引發的

“滑鼠手”指的就是腕管綜合征, 它好發於頻繁使用滑鼠的人群, 主要表現為, 在長期過度使用腕部和手指後, 出現拇指、食指、中指麻木僵硬和腕關節脹痛等症狀。

人手如何變成“滑鼠手”

要想弄清楚滑鼠手為什麼會發生, 先要瞭解一下腕管的結構。 腕管, 顧名思義, 是腕部的一個管道, 它好比是穿行在我們手腕中的地鐵隧道, 8塊腕骨組成了地基及鐵軌, 由腕橫韌帶形成了地鐵頂篷, 中間建有10條軌道——包括9條肌腱以及1條正中神經。 腕管的空間狹小, 組織堅韌, 管內壓力增加時很難釋放。 我們知道, 肌腱具有良好的“抗壓性”,

而神經則最為容易受傷。

正中神經儘管相對脆弱, 卻擁有對感覺與運動的雙重支配功能。 首先, 它掌管著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一側的感覺, 即我們常說的“三個半手指”;其次, 它能支配大魚際肌的動作, 從而幫助拇指靈活運動, 還可與其他手指完美協作, 完成較為複雜的動作。

當腕管內壓力升高、正中神經受損時, 最先出現的就是感覺功能障礙, 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個半手指”出現麻木、疼痛、動作不靈活等症狀, 有的人晚上睡覺時還會被麻醒、痛醒, 偶爾前臂、肘部、肩部也會隱隱作痛;手腕脹痛、無力, 重複向內彎手腕後疼痛加重, 需要甩手才能緩解。 如果此時仍然放任不管, 那麼情況將會繼續加重, 直至出現大魚際肌的感覺減退以及萎縮,

手指力量減弱。

誰容易得“滑鼠手”

滑鼠手, 無外乎就是由於手腕關節長期密集、反復和過度活動, 導致“地鐵頂篷”的逐漸增厚, “地鐵”內壓力增大, 造成裡面的正中神經受壓, 進而逐漸影響其功能。 長期使用電腦人群, 過多過密敲擊鍵盤和滑鼠, 還有頻繁使用智慧手機的人, 都很容易造成腕管內壓增高。 一些需要大量活動雙手的職業人群, 如鋼琴師、教師、記者、編輯、設計者、礦工、裝配工、運動員等, 也是腕管綜合征的易感人群。 家庭主婦由於家務繁重, 而且女性腕管本身就比男性細窄, 也非常容易患病。 另外, 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婦、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等也容易得腕管綜合征。

“滑鼠手”, 也不是沒有救

腕墊, 用滑鼠時使用腕墊, 可以緩解腕部疲勞

首先, 防患於未然, 重在改變不良的工作方式。 首先, 應該採用符合人體工程力學的、接觸面積較為寬大的滑鼠。 此外, 坐姿也很重要, 一般說來, 滑鼠的高度應與上臂自然垂下時肘部高度一致, 即前臂和肘部保持在水準位置, 此時腕部最為舒適。 還應該注意休息, 每工作一個小時就放鬆一下手腕, 可以反復做握拳、捏指、旋轉手腕的動作。 對於家庭主婦來說, 也許最首要的是換一把較輕的菜刀, 還有輕便的鍋和炒菜勺。

如果你非常非常不幸已經患了此病, 就得上醫院進行手腕的局部治療了, 還可能需要吃藥、理療、針灸等。 如果經過簡單的治療後症狀仍然反復, 或者已經出現肌肉萎縮者,

就很可能要做手術了, 傳統的方式就是切開腕橫韌帶或者正中神經神經外膜, 減輕腕管內的壓力。 雖然現在也有了較為先進的內鏡下手術, 創面較小, 但在併發症方面還沒有明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