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別錄》
【拼音名】Chǔ Yè
【別名】構葉(《子母秘錄》), 穀樹葉(《簡便單方》), 醬黃葉(《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桑科植物構樹的葉。
【化學成份】含黃酮甙、酚類、有機酸、鞣質。
【性味】
甘, 涼。
①《別錄》:味甘, 無毒。
②《日華子本草》:涼, 無毒。
③《生草藥性備要》:味劫, 性溫。
【功能主治】
涼血, 利水。 治吐血, 衄血, 血崩, 外傷出血, 水腫, 疝氣, 痢疾, 癬瘡。
①《別錄》:主小兒身熱, 食不生肌, 習作浴湯, 又主惡瘡生肉。
②《藥性論》:炒末搜面作飥食之, 主水痢。
③《日華子本草》:治刺風身癢。
④《本草用經》:葉主鼻洪。 嫩芽以當菜茹, 主四肢風痹, 赤白下痢。
⑤《綱目》:利小便, 去風濕腫脹, 白濁, 疝氣, 癬瘡。
⑥《本草匯言》:涼血, 祛風, 利水。
⑦《本草求原》:葉及根皮, 和營衛, 治水濕, 止崩下。
⑧《嶺南采藥錄》:出癍痧。
⑨《現代實用中藥》:打汁塗蟲毒及皮膚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2錢;搗汁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吐血, 衄血, 積日不止:楮葉搗絞取汁, 不計時候, 服一小盞。 (《聖惠方》)
②治鼻衄數升不斷者:楮葉搗取汁坎三升,
③治通身水腫:楮枝葉煎汁如餳, 空腹服一匕, 日三服。 (《聖惠方》)
④治疝氣入囊:五月采穀樹葉, 陰乾為末。 每服一、二匙, 空心溫灑下。 (《簡便單方》)
⑤治小兒赤白痢, 渴, 及得水吃又嘔逆:炙構葉令香黃, 以飲漿半升漫構葉, 使水綠色, 然後去葉, 以木瓜一個, 切, 納葉汁中, 煮三、二沸, 去木瓜, 使暖, 細細服, 渴停。 (《子母秘錄》)
⑥治癬濕癢不可忍:楮葉半斤, 細切搗令極爛, 敷於癬上。 (《聖惠方》)
⑦治小便白濁:構葉為末, 蒸餅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白湯下。 (《經驗良方》)
⑧治一切眼翳:三月收穀木軟葉, 曬乾為末, 入麝香少許, 每以黍米大注眥內。 (《聖惠方》)
⑨治魚骨哽咽:楮葉搗汁嚷之。 (《十便良方》)
⑩治痔瘺腫痛:楮葉半斤, 搗爛封之。 (《瀕湖集簡方》)
⑾治蝮蛇毒:生麻、楮葉合搗, 以水絞去滓漬之。 (《千金方》)
⑿治坐骨神經痛:穀樹葉四兩, 艾葉二兩。 煎湯熏洗。 (《上海常用中草藥》)
⒀治癰癤初起:鮮穀樹葉和紅糟搗爛外敷;成膿者和冷飯搗爛外敷。 (《福建中草藥》)
⒁治外傷出血:鮮構葉搗爛敷患處。 (《廣西中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癰癤:取構樹葉研粉, 加米湯、白糖調敷。 治療初起的癰、蜂窩織炎22例, 均獲消腫效果。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