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醫生的孩子發燒為啥不吃退燒藥?醫生卻說,發燒是件好事!

看完不錯記得分享

發燒,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歷。 然而, 對待發燒的態度卻千差萬別, 有些人怕發燒後出現不良後果, 所以不論發燒多少度, 只要發燒就趕緊找退燒藥吃, 其實未必如此。 不過, 首先你得知道人為什麼會發燒?

人, 為什麼會發燒?

人為什麼會發燒還得從體溫的自我調節說起。 人類的骨骼肌和肝臟是主要的產熱器官, 而皮膚是主要的散熱器官。 人的大腦有個體溫調節中樞, 不斷發出指令協調兩種器官產熱和散熱, 把體溫保持在36.2℃~37.2℃的狹小範圍內, 有利於保持人體健康。

病毒、細菌生前或者死後會產生外源性致熱原, 它們侵入以後, 人體內的白細胞就產生一堆細胞因數去攻擊它們。 這些細胞因數也會引起發燒, 它們是內源性致熱原。 腫瘤和其他一些疾病還會自己產生這些內源性致熱原。 大腦受到這些熱源的刺激以後, 就像打了興奮劑一樣,

體溫就升高了。

發燒也是一件好事?

最近網路上有一位元醫生就提出, “發燒也是一件好事, 因為發熱也是機體的一種防禦性反應, 當發熱的致病菌入侵機體後, 人體會以發熱的方式進行抵抗, 當機體發熱後, 機體就會積極地調動各種防禦機能(如吞噬細胞增多、肝臟解毒功能增強等), 對入侵的“敵人”群起而攻之, 所以發熱也就協助消滅了入侵的致病菌。 ”所以他的小孩在低燒時, 就不建議吃退燒藥。

相反, 如果身體較弱的人就未必會發熱, 這反而不一定是好現象。 生活中也常見到一些體弱的人患病後, 本該有發熱, 但由於抵抗力太差一下就被病菌壓倒, 反而對健康不利。

發燒不一定非吃退燒藥!

老百姓口中的“發燒”,

在醫學上被稱為“發熱”。 正常體溫是指腋下測量5分鐘~10分鐘, 36℃~37℃。 若腋溫超過37.4℃, 且一日間體溫波動超過1℃以上, 可認為發熱。 發熱分為3級:

1. 低熱:腋溫為37.5℃~38℃

2. 中度熱:腋溫為38.1~39℃

3. 高熱腋溫為:39.1~40℃

4. 超高熱則為41℃以上

“一旦發熱就要用退燒藥”, 看似很有道理, 其實不然。 發熱僅僅是一個患病的症狀, 具體是什麼疾病或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熱需要判斷, 只有在明確診斷後, 才適宜服用退燒藥。 如果自己能判斷發熱確為感冒或流感所致, 可自行購藥;但自己不能判定時就要就醫, 不能隨意服退燒藥, 如果此時服用退燒藥, 病情就會被掩蓋, 不利於疾病的辨別, 而不是一味吃退燒藥。

那麼退燒藥何時吃?

既然如此, 什麼時候該吃退燒藥呢?那就是“必要時”。 所謂的必要時就是體溫到了高熱(超過38.5℃)才用藥。 如果發熱沒有超過38.5℃時, 可以通過多飲水、注意休息、加強營養等就可以了。 而且每次與上一次服藥之間的間隔時間至少要在6個小時以上, 一天24小時之內不能超過4次, 體溫一旦下降就要立即停藥。

此外, 不同種類的退燒藥不能隨意用,

單獨服用一種退燒藥是比較安全的。 自行服用解熱鎮痛類的藥物, 連續使用時間不能超過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