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吃糖會得腳氣?有可能!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陳超剛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實習生何碧媚通訊員劉文琴、 鐘月秋、 陳嘉雯

前段時間, 一篇題為《網紅奶茶成分大揭秘!》的網路爆文刷爆了朋友圈, 文中提及, 上海消保委通過對諸多“網紅”奶茶的糖分、反式脂肪酸、咖啡因等成分進行檢測後, 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所有號稱‘無糖’的奶茶, 均實際含有糖分!而在正常甜度奶茶中, 含糖量最高的每杯達到了62克!超過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每天糖的攝入量不超過50克, 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的建議。

誰曾想到, 一杯奶茶的糖就用光了我們每日最高的糖量攝入額度。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陳超剛提醒, 吃錯糖, 不僅可能引發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 或者讓病情雪上加霜, 還有可能誘發“腳氣”、營養不良。

不可無糖

維持大腦氧化反應

陳超剛指出, 大部分人都知道, 糖吃多了會引起齲齒、肥胖、糖尿病, 近年來甚至有文章說糖吃多了會引起結腸癌、冠心病和癡呆等疾病。 但是, 不論承認與否, 甜蜜的糖, 一直在默默地支持著我們的生命活動。 糖在食品加工中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糖也是人體熱量最安全、最有效和最直接的能量來源, 人體熱量的50%以上是由碳水化合物, 如糖來提供, 它們是人體的主要能源物質。

大腦持續的氧化反應需要糖提供物質基礎, 低血糖將會導致大腦功能發生障礙, 糖還有助於保護肝臟, 維護肝臟解毒和正常代謝功能, 糖還是機體物質的重要構成成分。

不可多糖

攝糖過量會增加多種疾病風險

不過,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 人們對含糖量高的點心、飲料、水果的需求和消耗日益增多, 使攝入的糖量大大超過人體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 糖也成了“甜蜜的陷阱”。

糖可直接生成熱量, 減少脂肪消耗, 而未及時消耗或儲存的糖在人體內將直接轉化成脂肪, 因而過多的糖是體重超重和過度肥胖的幫兇。

陳超剛指出, 肥胖不僅僅是當代人的夢魘, 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即使其不能直接導致糖尿病,

因此, 過量地攝入糖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是密切相關的。 眾多研究表明, 簡單糖, 尤其是果糖, 更容易誘發體內低密度膽固醇(又稱壞膽固醇)水準和甘油三酯水準的增高, 高尿酸血症也與果糖攝入高有關聯。 瑞士專家們研究了1900~1968年食糖消耗量與心臟病的關係, 發現冠心病的死亡率與食糖的消耗量呈正相關。

似乎沒有人認為吃糖會與腳氣病有關, 但“吃糖得腳氣”並不是聳人聽聞, 不加節制的攝入糖會大量消耗體內維生素B1, 嚴重的維生素B1不足將會導致神經炎, 即腳氣病。 最新的研究還發現, 過量糖的攝入會導致骨質疏鬆及某些癌症等。

糖作為一種“空卡路里”食物, 除了甜蜜和熱量之外一無所有。

我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游離糖”營養單一, 在營養學上稱為低營養密度食物, 也俗稱“空卡路里”食物, 即只有提供熱量的糖而沒有其他營養素。 尤其是兒童, 吃糖或甜食若過多, 會使正餐食量減少, 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反而得不到及時補充, 以致發生營養不良。

專家支招

“會吃糖”, 你要知道這四招

我國營養學會在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確提到, 每天食用糖的數量, 應控制在50g以下。 然而, 我們所購買的加工類食品中, 基本都含糖, 甚至有的含糖量極高, 雖然有些人糖吃得少, 但是食物本身含有糖分。 因此, 要想控制糖的攝入, 減少對身體的危害, 不妨採取以下幾個措施。

首先, 要“少吃糖”。 我們在生活中, 要養成正確對待甜食的習慣,

有意識地在日常烹飪和飲品中儘量不放或少加糖, 耐心培養一個低糖飲食習慣。 許多肥胖的小朋友之所以發展到“無糖不歡、無糖不吃”, 很有可能是在以前的飲食中, 常吃口感甚甜的食品, 再加之甜味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第一喜好的味覺。 研究表明, 糖類帶來的味覺享受, 一般只維持在30分鐘左右, 之後又會重新希望去吃甜食, 進而造成不斷想吃甜食的迴圈。 味蕾至少需要一周時間去慢慢適應沒有甜味的食物, 所以, 有專家甚至認為, 戒甜食同戒煙、戒酒那樣, 有一定的困難, 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恒心。

其次, 要“多算帳”。 我們經常會看到健身或者減肥的小夥伴們每次進食前, 都要先打開手機計算食物的熱量,

控制好自己每天的熱量攝入與運動量。 在如今“糖量爆炸”的時代, 計算好自己每天的糖分攝入也是有必要的。 生活中的太多食品含有糖, 而且不少食品含糖量較高, 一瓶汽水含糖量在20g左右, 一塊奶油點心的含糖量是30g, “烘焙類”、“糊糊類”產品——無論是蛋糕、餅乾還是其他甜點, 含糖量都較高。 想要每天控制進食 50g以內的糖, 不精打細算, 是很容易“爆表”的。

再次, 要“會吃糖”。 陳超剛指出, 要儘量避免在餐前和睡前吃糖, 尤其是對於兒童來說, 在餐前進食甜食會影響兒童正餐食欲, 而在睡前給兒童進食甜食, 可能會導致齲齒的發生。 其次, 在攝入糖的時候, 要盡可能減少食物中的脂肪攝入, 特別是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 如動物內臟、肥肉、肥瘦臘腸、含有可哥油的餅乾等加工食品。 多吃蔬菜、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限量飲酒,堅持適量鍛煉,儘量減少過多攝入糖對血脂和尿酸的影響。吃完糖後,應用白開水漱口,把口腔的含糖量降到最低限度。另外,還要注意堅持吃早餐。如果不吃早餐而去找零食和甜點充饑,會導致肥胖風險高出4.5倍。

最後,要“會看糖”。要學會查看食品標籤。營養成分標籤中,要留意“一包”還是“一份”。營養標籤上一般是對單位重量的食品營養含量進行標注,如“每100克”,有時也以“每支”、“每份”作為單位標注,此時要看清單位元重量的具體數值。需要注意的是,“一份”的脂肪、碳水化合物是相對於整袋零食而言的,不要“小看”這些標注,當我們吃下一整袋零食,所攝入的熱量將是營養標籤上的幾倍。

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多吃蔬菜、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限量飲酒,堅持適量鍛煉,儘量減少過多攝入糖對血脂和尿酸的影響。吃完糖後,應用白開水漱口,把口腔的含糖量降到最低限度。另外,還要注意堅持吃早餐。如果不吃早餐而去找零食和甜點充饑,會導致肥胖風險高出4.5倍。

最後,要“會看糖”。要學會查看食品標籤。營養成分標籤中,要留意“一包”還是“一份”。營養標籤上一般是對單位重量的食品營養含量進行標注,如“每100克”,有時也以“每支”、“每份”作為單位標注,此時要看清單位元重量的具體數值。需要注意的是,“一份”的脂肪、碳水化合物是相對於整袋零食而言的,不要“小看”這些標注,當我們吃下一整袋零食,所攝入的熱量將是營養標籤上的幾倍。

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