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4大技巧讓孩子善于管理情緒

養育孩子這件事上, 父母知道的越多, 也就對孩子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爸爸媽媽們除了要學會照顧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外, 還需要對孩子的心理世界有所了解。 孩子成年之前尤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學會控制自己的不同情緒, 而在此過程中, 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教給孩子一些小技巧, 以便孩子及時放松情緒, 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

技巧1 · 讓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

孩子學會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不同情緒的存在, 爸爸媽媽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及時向孩子指出這些情緒,

并且讓孩子熟悉這些情緒, 如開心、失望、興奮、孤單、憤怒等等。 只有孩子識別了這些情緒, 孩子才可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并且學會使用正確的方式來應對。

? 當然, 孩子極度憤怒, 爸爸媽媽想向孩子解說憤怒情緒, 孩子可能會很抗拒, 所以某些強烈的情緒不建議當時進行識別教育,

爸爸媽媽可以等孩子冷靜下來, 采取事后回憶法來教給孩子。 例如, 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剛剛小紅沒有把玩具與你分享, 而你上次還和她分享水果了, 你剛剛一定很生氣吧。 沒關系的, 她可能只是這次不愿意, 可千萬不要因此不理她哦!”

? 而一些積極的情緒, 如開心、興奮幸福、期待等情緒, 在出現時父母就可以用詢問的方式來向孩子強調, 例如孩子有禮貌被鄰居夸贊時, 爸爸媽媽就可以這樣對寶寶說, “剛剛鄰居叔叔夸獎你很有禮貌, 你是不是很開心啊?你看吧, 大家都喜歡文明有禮的寶寶哦!”

? 此外, 一些消極的情緒, 如果不是很強烈, 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 如父母因為工作的緣故周末答應好去游樂園臨時取消了,

此時孩子都會很失望, 爸爸媽媽就可以這樣對寶寶說, “爸爸媽媽答應你的事情沒有做到, 你是不是很失望呢?沒關系, 這周是因為臨時有事, 下個周末爸爸媽媽一定帶你去。 ”這樣, 孩子消極的情緒也會被排解掉一些。

技巧2 · 帶孩子感受生活中的正能量

大人們常說:理想是豐滿的, 而現實是骨感的。 雖然現實的確殘酷而冷冰冰, 但人生活于世, 還是有很多讓自己感到開心、溫暖的人和事, 如果我們能學會多關注這些好的方面, 那么相信心態自然而然也會很好。 這其實也就是爸爸媽媽需要教給孩子的一課。

生活中的正能量都有哪些呢?

·大自然的美好

生活在美麗的地球上, 感受著四季循環、日月變更, 除了日復一日的生活, 還需要擁有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 春天的色彩斑斕、夏天的盎然生機、秋天的落葉紛飛、冬天的白雪皚皚, 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美好是不收費的, 只要你愿意去感受, 它會一直對你敞開懷抱。

現代生活可能很快節奏,

孩子也跟著父母忙碌地度過每一天, 但其實有些被人們忽略掉的瞬間也是最美好的細節, 例如早晨爸爸媽媽送孩子去上學, 開放的花朵, 飛舞的蝴蝶就是開啟孩子美好一天的大門, 而傍晚接孩子放學, 西沉的夕陽, 艷麗的火燒云則預示著忙碌的一天畫上了完美的句點。

大自然除了能帶給孩子美妙的風景, 還會激發孩子無限的想象力。 例如春天的花朵, 在孩子眼里它們可能是大地伸出小手向自己打招呼;夏天的蟬鳴, 可能是蟬兒迷路了忘記了回家的路線;秋天的落葉可能是在舞蹈的精靈;冬天的白雪可能是甜甜的棉花糖。 與其讓孩子忍受著汽車尾氣, 一言不發地坐在車子后座上, 不如讓孩子的想象力任意徜徉。

·人性的美好

在小孩子心里, 或許誰給自己好吃的, 那就是對自己好。 雖然這種判斷很片面, 但孩子的確能夠感受到分享帶給自己的愉悅。 當然, 一直做一個索取者的孩子很難有好朋友, 所以爸爸媽媽要教給孩子的人生第一課便是分享。

從分享別人的東西到主動和別人分享東西, 這對于兒童來說, 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 只有孩子打心里愿意和別人分享, 孩子才會真正體會到分享的樂趣。 所以, 爸爸媽媽們不能強迫孩子去分享。 事實上, 多數孩子在和其他孩子交往的過程中, 體會到了分享的快樂, 也會慢慢愿意拿出自己的東西, 和別人一起分享, 但這種觀念的轉變因人而異, 爸爸媽媽切莫拔苗助長。

技巧3 · 培養一個讓孩子真正喜歡的興趣

所謂興趣是指什么?追溯到字面的原始意義,無非是指興之所至和志向所在。然而在父母眼里,培養孩子的興趣演變成技能的獲得,于是不管孩子的意愿,為孩子報各種所謂的“興趣班”,孩子的童年變成了為考級而奮斗,為證書而奮斗。

事實上,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時,爸爸媽媽有必要弄清楚以下幾件事:

1.孩子學會和孩子想學是兩個概念

你是培養了一個會彈鋼琴的孩子,還是培養了一個愛彈鋼琴的孩子?對待孩子的興趣愛好,父母本能地認為結果最重要,不管孩子如何鬧騰,只要孩子最后會了就好。父母的這種思想不僅表現在孩子的興趣培養上,還滲透到育兒的方方面面,例如孩子平時小考沒考好沒關系,只要期末考試考好就可以。這種過分追求結果的育兒方式實際上是給孩子增加了無形的負擔。

2.內在推動力才能促進孩子持續的學習

父母逼著孩子學和孩子自己愿意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境界,雖然在父母的敦促下孩子有可能學會了不少技能,但這些技能如果不是孩子真正喜歡的,最終也就只能淪為一技傍身。但如果孩子一開始就培養了一項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那么孩子便會主動學習,即便孩子學得不怎樣,它也會作為一種愛好伴隨孩子終身,孩子時時刻刻都能享受到它帶來的樂趣。

3.孩子花時間練習和孩子投入身心練習

有的孩子可能不敢對父母的安排說不,因為父母的決定總是為自己好的,所以硬著頭皮也要學下去。于是乎,和別人花同樣的時間精力,但結果卻是一無所成,要等級沒等級,要興趣沒興趣。而有些父母為孩子選擇興趣時則尊重孩子的想法,所以孩子認為自己得做出點成績給爸爸媽媽看,于是會加倍努力,結果自然也相對更理想。

孩子小的時候所做的事情,更多是從心出發,而長大了就會衡量利弊,更多的是從利益出發,只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而父母能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保護這份難能可貴的純真之心,莫讓孩子的“興趣”變得興味索然。

技巧4 · 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并交給孩子應對方法

即便是再有經驗的父母也無法保證孩子的人生道路一帆風順,孩子總會遇到屬于自己的挫折、困境,所以消極的情緒勢必會伴隨著每一個人。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父母們又該怎么做呢?

一味的逃避沒有意義,讓孩子正視消極情緒,科學處理這些情緒,才是關鍵。例如孩子遇到問題就六神無主地哭鬧,此時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說,“就知道哭,你能不能有點出息。”這是典型的貶低消極情緒的做法,父母這么做不僅無濟于事,反而會讓孩子越哭越兇。

事實上,當孩子出現消極情緒時,父母需要引導孩子自己認識消極情緒的存在,它們為什么會出現?自己又是為什么而消極難過?這種做法才是明智之選。如果向上面說到的那樣將孩子的消極情緒當作是麻煩事兒,那么孩子也會開始討厭消極的自己。孩子可能會產生自己又讓爸爸媽媽失望的想法,處于這樣的心態中,別指望孩子能正確排解消極情緒。

對待孩子的消極情緒,爸爸媽媽們要試著去改變:

1.告訴孩子消極情緒對自己是有益的

失敗乃成功之母,傷心也是為了更加珍惜快樂的存在。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把消極情緒當作是一個個關卡,就像游戲那樣,孩子每認識一種消極情緒。每“打敗”一種消極情緒,都是一次勝利。

2.不把孩子的消極情緒和自己聯系

整天面對著一個愛哭愛鬧事的孩子,父母自然而然也會覺得很心煩。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消極情緒,那么爸爸媽媽可能也會開始抱怨、心酸,有的父母甚至會認為是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其實,父母最不該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的消極情緒與自己相掛鉤。

當孩子出現消極情緒時,父母可以想想自己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更快地排解掉不良情緒,而不是因此而壞了自己的心情,甚至責罵孩子。明智的父母都是幫著孩子成長,而無知的父母都是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

技巧3 · 培養一個讓孩子真正喜歡的興趣

所謂興趣是指什么?追溯到字面的原始意義,無非是指興之所至和志向所在。然而在父母眼里,培養孩子的興趣演變成技能的獲得,于是不管孩子的意愿,為孩子報各種所謂的“興趣班”,孩子的童年變成了為考級而奮斗,為證書而奮斗。

事實上,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時,爸爸媽媽有必要弄清楚以下幾件事:

1.孩子學會和孩子想學是兩個概念

你是培養了一個會彈鋼琴的孩子,還是培養了一個愛彈鋼琴的孩子?對待孩子的興趣愛好,父母本能地認為結果最重要,不管孩子如何鬧騰,只要孩子最后會了就好。父母的這種思想不僅表現在孩子的興趣培養上,還滲透到育兒的方方面面,例如孩子平時小考沒考好沒關系,只要期末考試考好就可以。這種過分追求結果的育兒方式實際上是給孩子增加了無形的負擔。

2.內在推動力才能促進孩子持續的學習

父母逼著孩子學和孩子自己愿意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境界,雖然在父母的敦促下孩子有可能學會了不少技能,但這些技能如果不是孩子真正喜歡的,最終也就只能淪為一技傍身。但如果孩子一開始就培養了一項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那么孩子便會主動學習,即便孩子學得不怎樣,它也會作為一種愛好伴隨孩子終身,孩子時時刻刻都能享受到它帶來的樂趣。

3.孩子花時間練習和孩子投入身心練習

有的孩子可能不敢對父母的安排說不,因為父母的決定總是為自己好的,所以硬著頭皮也要學下去。于是乎,和別人花同樣的時間精力,但結果卻是一無所成,要等級沒等級,要興趣沒興趣。而有些父母為孩子選擇興趣時則尊重孩子的想法,所以孩子認為自己得做出點成績給爸爸媽媽看,于是會加倍努力,結果自然也相對更理想。

孩子小的時候所做的事情,更多是從心出發,而長大了就會衡量利弊,更多的是從利益出發,只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而父母能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保護這份難能可貴的純真之心,莫讓孩子的“興趣”變得興味索然。

技巧4 · 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并交給孩子應對方法

即便是再有經驗的父母也無法保證孩子的人生道路一帆風順,孩子總會遇到屬于自己的挫折、困境,所以消極的情緒勢必會伴隨著每一個人。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父母們又該怎么做呢?

一味的逃避沒有意義,讓孩子正視消極情緒,科學處理這些情緒,才是關鍵。例如孩子遇到問題就六神無主地哭鬧,此時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說,“就知道哭,你能不能有點出息。”這是典型的貶低消極情緒的做法,父母這么做不僅無濟于事,反而會讓孩子越哭越兇。

事實上,當孩子出現消極情緒時,父母需要引導孩子自己認識消極情緒的存在,它們為什么會出現?自己又是為什么而消極難過?這種做法才是明智之選。如果向上面說到的那樣將孩子的消極情緒當作是麻煩事兒,那么孩子也會開始討厭消極的自己。孩子可能會產生自己又讓爸爸媽媽失望的想法,處于這樣的心態中,別指望孩子能正確排解消極情緒。

對待孩子的消極情緒,爸爸媽媽們要試著去改變:

1.告訴孩子消極情緒對自己是有益的

失敗乃成功之母,傷心也是為了更加珍惜快樂的存在。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把消極情緒當作是一個個關卡,就像游戲那樣,孩子每認識一種消極情緒。每“打敗”一種消極情緒,都是一次勝利。

2.不把孩子的消極情緒和自己聯系

整天面對著一個愛哭愛鬧事的孩子,父母自然而然也會覺得很心煩。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消極情緒,那么爸爸媽媽可能也會開始抱怨、心酸,有的父母甚至會認為是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其實,父母最不該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的消極情緒與自己相掛鉤。

當孩子出現消極情緒時,父母可以想想自己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更快地排解掉不良情緒,而不是因此而壞了自己的心情,甚至責罵孩子。明智的父母都是幫著孩子成長,而無知的父母都是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