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白芥子的功效與作用 溫中散寒利氣豁痰

導語:白芥子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 具細微的網紋, 有明顯的點狀種臍。 種皮薄而脆, 破開後內有白色折疊的子葉, 有油性。 無臭, 味辛辣。 用於寒痰喘咳, 胸脅脹痛, 痰滯經絡, 關節麻木、疼痛, 痰濕流注, 陰疽腫毒。

白芥子的功效:

溫中散寒, 利氣豁痰, 通經絡, 消腫毒。 治胃寒吐食, 心腹疼痛, 肺寒咳嗽, 痛痹, 喉痹, 陰疽, 流痰, 跌打損傷。

1、《別錄》:"主射工及注氣發無恒處, 丸服之;或搗為末, 酢和塗之。 "

2、陶弘景:"歸鼻。 去一切邪惡疰氣, 喉痹。 "

3、《日華子本草》:"治風毒腫及麻痹, 醋研敷之;撲損瘀血, 腰痛腎冷, 和生薑研微暖塗貼;心痛, 酒醋服之。 "

4、《日用本草》:"研末水調塗頂囟, 止衄血。 "

5、《綱目》:"溫中散寒, 豁痰利竅。 治胃寒吐食, 肺寒咳嗽, 風冷氣痛, 口噤唇緊。 消散癰腫、瘀血。 "

6、《分類草藥性》:"消腫毒, 止血痢。 "

白芥子的作用:

1、抗真菌作用。 白芥子水浸劑(1:3), 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刺激作用。 白芥子甙, 本身無刺激作用, 遇水後經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性油(白芥子油).

芥子揮發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應用於皮膚, 有溫暖的感覺並使之發紅, 甚至引起水泡、膿皰.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後做成芥子硬膏使用, 用作抗刺激劑(刺激性藥物使用於皮膚局部, 其作用不僅限於用藥部位, 並牽涉到其他部位, 產生治療作用時, 稱為抗刺激作用), 治療神經痛、風濕痛、胸膜炎及扭傷等.使用前先用溫水濕潤, 以加強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則抑制芥子酶的作用).應用時間不超過15~30分鐘, 皮膚敏感者只能應用5~10分鐘.

芥子粉作為調味劑, 使唾液分泌及澱粉酶活性增加, 使心臟體積和心率減少.小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

有時可緩解頑固性呃逆.內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嘔吐, 可用於麻醉性藥物中毒之治療.

3、其他作用。 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 反射性引起支氣管分泌增加, 使痰液變稀而起祛痰作用.

家兔靜脈注射芥子生理鹽水浸出液, 血壓先有輕度上升, 後則下降, 呼吸增快.

亦有報告指出, 給動物長期喂飼芥屬植物可使其甲狀腺腫大, 此可能由於分泌了過多的促甲狀腺激素所引起.



白芥子的治病配方:

1、治感寒無汗:水調芥子末填臍內, 以熱物隔衣熨之, 取汗出妙。 (《簡便單方》)

2、治上氣嘔吐:芥子二升, 末之, 蜜丸, 寅時井花水服, 如梧子七丸, 日二服;亦可作散, 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 並治臍下絞痛。 (《千金方》)

3、治婦人中風, 口噤、舌本縮:芥子一升, 細研, 以醋三升, 煎取一升, 塗頷頰下。 (《聖惠方》)

4、治關節炎:芥末50克, 醋適量。 將芥末先用少量開水濕潤, 再加醋調成糊狀, 攤在布上再蓋一層紗布, 貼敷痛處。 三小時後取下, 每隔三至五天貼一次。 (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5、治陰證傷寒, 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 水調貼臍上。 (《生生編》)

6、治大人小兒癰腫:芥子末, 湯和敷紙上貼之。 (《千金方》)

7、治腫及瘰鬁:小芥子搗末, 醋和作餅子, 貼。 數看, 消即止, 恐損肉。 (《補缺肘後方》)

8、治咽喉閉塞不通甚者:芥子150克, 搗, 細羅為散, 以水蜜調為膏, 塗於外喉下熁之, 幹即易之。 (《聖惠方》)

9、治耳聾:芥子搗碎, 以人乳和, 綿裹內之。 (《千金方》)

10、治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 為末, 生薑自然汁調搽。 (《孫天仁集效方》)

11、治療風濕腳氣腫疼無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鱉子(去殼)、白膠香各50克胡桃五枚(去殼).上六味一處搗三千杵 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處.(《聖濟總錄》芥子膏)

12、治療腫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調敷之.(《瀕湖集簡方》)

13、治療傷寒後肺中風冷 失音不語: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熟 帶熱包裹熨項頸周延冷則易之.(《聖濟總錄》芥子酒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