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心臟病患者存在心理問題

眾所周知, 心血管疾病不僅影響身體健康, 而且會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 專家指出, 約七成心臟病患者合併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心病增加冠心病死亡率

冠心病患者出現心理問題時, 如果不及時治療, 可能會加重軀體疾病。

專家表示, 抑鬱、焦慮情緒會影響供血和血壓, 從而影響心臟功能。 有研究證實, 冠心病患者合併抑鬱症後其心血管病病死率平均增加4.1倍, 多數患者在心梗6個月內死亡。

“冠心病人出現心理問題主要有三個原因。 ”王顯解釋道。 首先, 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不到位。 不少患者出現不同症狀時, 來往於各個科室之間, 但始終對自己的病情不甚瞭解, 因此容易亂猜疑。 其次, 在以往的治療中, 多數心內科醫生將治療重點放在軀體症狀上, 而忽視了患者的心理問題。 此外, 心臟病即使經過治療, 也容易復發, 這不免讓有些患者憂心忡忡。

為此,

專家提出了“雙心門診”的診療模式, 即掛一個號, 就能享受心血管和心理疾病的雙重診療。 據瞭解, 2005年至今, 我國已有四十多家醫院開設了“雙心門診”。

三類人該看“雙心門診”

那麼, 哪些人應該看“雙心門診”呢?“至少有三類。 ”王顯說, 第一類是, 患者在醫院進行檢查後並無器質性心臟病,

但常因自覺胸悶、胸痛懷疑自己患了心臟病, 加上聽到周圍有人因心臟病去世的消息, 而越發驚恐、憂慮不安;第二類是, 患者有胸悶、心悸的症狀, 心電圖僅表現為早搏, 並沒有嚴重的器質性心臟病, 但由於醫生解釋不正確, 而導致患者心臟病不重、精神壓力很重;第三類是, 患者曾接受過介入、搭橋、起搏器植入等手術的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儘管手術治療很成功, 但由於經歷了急救、手術、病友死亡等刺激, 再加上對疾病預後缺乏瞭解, 產生了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

“現在的門診病人中, 第三類比較多。 ”王顯表示, 這可能是因為做過心臟病治療的人更容易受到心理問題的影響。 不過, 患者如果出現上述問題,

都應該及時到“雙心門診”就診。

心理問題要及時調節

記者瞭解到, 在“雙心門診”, 醫生一方面詢問患者心臟病的進展, 另一方面讓患者做一些心理量表。 根據測試結果, 將患者的心理問題分成“輕、中、重”度。 對於輕度患者, 心臟病專家將疾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 心理專家會告訴患者怎樣進行自我調節。 對於中、重度患者, 還會輔以藥物治療, 以消除抑鬱、焦慮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