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老人健身,這些“彪悍”操作要不得

這些五花八門甚至有些清奇的健身土法, 真的能起到養生強身的效果嗎?專家提醒, 老年人健身不要太狂野, 否則, 養生不成反傷身。

本報記者劉垠

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 你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全副武裝的大爺大媽躺在曬得滾燙的石頭上進行“石療”, 如果你見到這個就嘖嘖稱奇, 那說明你的見識還是太少。 在各色各樣的健身形式中, 街頭健身可以說是頗為酷炫的一種。 所謂“高手在民間”, 尤其早晨去公園鍛煉,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挺直后背使勁往樹上撞, 以期達到舒筋活血的目的;有人把頭吊著不斷晃動身體, 據稱能鍛煉頸椎;更有甚者三五成群, 展示著承接地氣的“爬行健身”。

這些五花八門甚至有些清奇的健身土法,

真的能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嗎?專家提醒, 老年人健身不要太狂野, 否則, 養生不成反傷身。

烈日“石療”效果賽拔罐?

都說冬病夏治, 天氣熱了, 一些老人頂著烈日躺在滾燙的石頭上做起了“石療”。 據稱, 高溫“石療”可以讓身體吸收能量, 能很好地祛除體內濕氣, 比按摩拔罐的效果還好。 但也有人擔心, 這樣難道不會中暑嗎?

眾所周知, 中老年人適當曬曬太陽, 能夠促進鈣吸收、防止骨質疏松。 但在高溫下做“石療”, 不僅不能治病養生, 反而可能引病上身。

“老百姓認為高溫‘石療’的原理, 是用局部的熱來刺激穴位, 以達到熱療祛濕的目的。 其實, 這種所謂的養生方法不可取, 也沒有科學依據, 當室外溫度高于人體體溫, 長時間進行‘石療’,

很容易中暑、皮膚燙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潘國鳳指出, 尤其對有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來說, 隨著室外溫度的增高, 會增加血壓升高、腦溢血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 糖尿病患者尤其要警惕高溫“石療”法。 潘國鳳解釋說, 糖尿病會引發周圍神經病變, 病人表現為局部肢體有麻木、寒冷的感覺, 常常會對溫度不敏感。 而暴露在烈日下的“石療”, 糖尿病人有時皮膚燙傷了也沒察覺, 并且燙傷后也很難愈合。

“如果老年人想要冬病夏治, 我們建議采取兩種治療方式, 一種是很多醫療機構都采用的濕熱敷, 哪兒疼、哪兒涼就敷哪兒。 ”潘國鳳介紹, 還有一種是中藥蒸汽浴治療, 將身體泡在40—42攝氏度的中藥蒸汽浴中,

從而達到溫經通絡、緩解疼痛、祛風除濕、改善睡眠的作用。

那么, 究竟什么樣的鍛煉方式才真正適合老年人?毋庸置疑, 愜意自在的散步, 是適合老年人的最佳運動方式, 不僅可使全身的肌肉、關節等得到適當運動, 飯后散步也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專家建議, 老年人的運動量宜小、宜慢, 打太極、跳廣場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具體選擇哪種鍛煉方式, 要視個人身體狀況量力而行。

身體撞樹能舒筋活血?

一些老人上了年紀腰背不好, 聽說用身體撞樹能夠刺激人體穴位和經絡, 達到舒筋活血的目的, 于是加入撞樹大軍。 這一看起來有些自虐的養生法, 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嗎?

“人體的背部督脈、膀胱經穴位挺多,

通過對背部穴位不同力度的撞壓, 老年人覺得能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 ”潘國鳳說, 但每個穴位都是有準確位置的, 老年人用背撞樹接觸的是一個面, 所以很難撞擊到需要刺激的精準穴位, 要想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顯然不科學。

不僅如此, 潘國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通過用身體撞樹的方式來刺激經絡, 潛藏著很多隱患和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 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骨質疏松、基礎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腦梗等病史的, 不主張用背撞大樹的原始方式進行鍛煉。 尤其是有較大肝血管瘤、肺大泡的老年人, 如果撞樹的動作猛、力量大, 不僅會損傷肌肉、傷及脊椎, 還會有血管瘤、肺大泡破裂的潛在風險。

“有些老人夏天光著膀子撞樹, 可能會導致皮膚過敏。還有些老人有血管硬化的現象,會有斑塊的形成,在撞樹的過程中,很可能造成這些斑塊的脫落,一旦脫落就容易形成栓塞。”潘國鳳強調,背撞大樹是一種很原始的做法,老年人根本沒必要去跟風冒險。

吊頭晃身能改善頸椎問題?

頸椎問題是現代人的通病,有些老人為了治療頸椎病,把頭吊著不斷晃動身體,并做出各種動作,讓人看著都膽戰心驚。

“這種鍛煉方式,我個人非常不建議采用。老年人頸椎病的特點即為退化病變嚴重,并且多伴有嚴重的骨質疏松、椎體不穩、頸部肌肉力量薄弱和其他系統疾病的特點。上述方式讓身體的全部重量都由薄弱的頸部承受,極易造成損傷。”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中醫正骨科副主任醫師李志遠指出,把頭吊著不斷晃動身體并做出各種動作,這看似是一種變相的頸椎牽引方法。

李志遠介紹,牽引治療是骨科、中醫正骨科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通過正確的牽引治療,可以解除患者頸部肌肉痙攣,緩解頸部疼痛的癥狀。同時,頸椎牽引通過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進而緩解神經根受壓與刺激,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淤血腫脹和炎癥的消退,松懈黏連的關節囊等,從而達到改善頸椎病癥狀的目的。

但并不是所有頸椎病患者都適合牽引治療法,李志遠說,比如,頸椎病伴發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嚴重骨質疏松者,頸椎嚴重退行性改變,有骨橋形成的患者,還有頸椎骨折、頸椎椎體滑脫以及椎管狹窄等患者都不適合采用牽引的方式進行治療。

“即便對適合牽引的病人,也要根據個人情況和病情,掌握牽引的角度、力量、時間和方式,才能做到安全有效的治療。”李志遠提醒,如果像街頭健身那樣自行盲目牽引,并且在牽引過程中進行晃動,很容易造成頸椎關節紊亂,甚至椎體脫位以及骨折的發生,從而壓迫到頸部的血管、神經和脊髓,導致眩暈、肢體麻木甚至癱瘓的發生,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老年人的頸部鍛煉,要科學、適度,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如果確實有頸部疾病,應該盡早去正規醫院就診治療,明確診斷從而選取最合適的方法及時治療。

爬行健身能接“地氣”?

繼暴走、倒行之后,“爬行健身”又成為公園健身一景。公園晨練隊伍中,戴著手套的大爺大媽們三五成群,手腳著地、腰背拱起,緩慢爬行,引得人們好奇圍觀。

爬行者認為,這樣做可以將大地的氣吸收到身體里,并且對心腦血管健康有好處。這項看起來有點另類的鍛煉方式,真的有效果嗎?

事實上,爬行健身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它起源于華佗的“五禽戲”,通過模仿動物的爬行動作,以達到健身目的。專家表示,爬行比較適用于身體健康的中青年人,其優勢在于既可以鍛煉全身的肌肉,還能把體重的壓力分散到四肢,可減少對膝關節的磨損和對脊柱的損傷。

“但爬行對于我們的頸椎是個挑戰,畢竟人進化為直立行走,頭要朝上,爬行時頭腦耷拉下去,長時間可能頸椎受不了。”潘國鳳認為,尤其高血壓、骨質疏松和腰椎不好的人群,盡量不要選擇這種健身方式。因為,下蹲時間較長時,猛然站起容易出現腦部供血不足的情況。再加上老年人的骨關節處于退化狀態,爬行健身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疾病。

可能會導致皮膚過敏。還有些老人有血管硬化的現象,會有斑塊的形成,在撞樹的過程中,很可能造成這些斑塊的脫落,一旦脫落就容易形成栓塞。”潘國鳳強調,背撞大樹是一種很原始的做法,老年人根本沒必要去跟風冒險。

吊頭晃身能改善頸椎問題?

頸椎問題是現代人的通病,有些老人為了治療頸椎病,把頭吊著不斷晃動身體,并做出各種動作,讓人看著都膽戰心驚。

“這種鍛煉方式,我個人非常不建議采用。老年人頸椎病的特點即為退化病變嚴重,并且多伴有嚴重的骨質疏松、椎體不穩、頸部肌肉力量薄弱和其他系統疾病的特點。上述方式讓身體的全部重量都由薄弱的頸部承受,極易造成損傷。”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中醫正骨科副主任醫師李志遠指出,把頭吊著不斷晃動身體并做出各種動作,這看似是一種變相的頸椎牽引方法。

李志遠介紹,牽引治療是骨科、中醫正骨科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通過正確的牽引治療,可以解除患者頸部肌肉痙攣,緩解頸部疼痛的癥狀。同時,頸椎牽引通過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進而緩解神經根受壓與刺激,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淤血腫脹和炎癥的消退,松懈黏連的關節囊等,從而達到改善頸椎病癥狀的目的。

但并不是所有頸椎病患者都適合牽引治療法,李志遠說,比如,頸椎病伴發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嚴重骨質疏松者,頸椎嚴重退行性改變,有骨橋形成的患者,還有頸椎骨折、頸椎椎體滑脫以及椎管狹窄等患者都不適合采用牽引的方式進行治療。

“即便對適合牽引的病人,也要根據個人情況和病情,掌握牽引的角度、力量、時間和方式,才能做到安全有效的治療。”李志遠提醒,如果像街頭健身那樣自行盲目牽引,并且在牽引過程中進行晃動,很容易造成頸椎關節紊亂,甚至椎體脫位以及骨折的發生,從而壓迫到頸部的血管、神經和脊髓,導致眩暈、肢體麻木甚至癱瘓的發生,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老年人的頸部鍛煉,要科學、適度,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如果確實有頸部疾病,應該盡早去正規醫院就診治療,明確診斷從而選取最合適的方法及時治療。

爬行健身能接“地氣”?

繼暴走、倒行之后,“爬行健身”又成為公園健身一景。公園晨練隊伍中,戴著手套的大爺大媽們三五成群,手腳著地、腰背拱起,緩慢爬行,引得人們好奇圍觀。

爬行者認為,這樣做可以將大地的氣吸收到身體里,并且對心腦血管健康有好處。這項看起來有點另類的鍛煉方式,真的有效果嗎?

事實上,爬行健身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它起源于華佗的“五禽戲”,通過模仿動物的爬行動作,以達到健身目的。專家表示,爬行比較適用于身體健康的中青年人,其優勢在于既可以鍛煉全身的肌肉,還能把體重的壓力分散到四肢,可減少對膝關節的磨損和對脊柱的損傷。

“但爬行對于我們的頸椎是個挑戰,畢竟人進化為直立行走,頭要朝上,爬行時頭腦耷拉下去,長時間可能頸椎受不了。”潘國鳳認為,尤其高血壓、骨質疏松和腰椎不好的人群,盡量不要選擇這種健身方式。因為,下蹲時間較長時,猛然站起容易出現腦部供血不足的情況。再加上老年人的骨關節處于退化狀態,爬行健身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