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萵苣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綱目》

【拼音名】Wō Jù Zǐ

【別名】苣蕂子(《河北藥材》), 白苣子(《山西中藥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萵苣的種子。 秋季果實成熟後, 割取地上部分, 曬乾, 打下種子, 簸淨雜質, 貯藏於乾燥通風處。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萵苣條。

【生境分佈】產于河北, 山西等地。

【性狀】乾燥種子呈長橢圓形而扁, 長約3毫米, 寬約1毫米;外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 有細小的順直紋理;搓去外皮, 即露出棕色的種仁, 富油性。 氣弱, 味微甘。 以顆粒飽滿, 乾燥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河北藥材》:味苦, 性寒。

【功能主治】《綱目》:下乳汁, 通小便。 治陰腫, 痔漏下血, 傷損作痛。

【用法用量】內服:煮粥、煎湯或研細酒調。

外用:研末塗擦。

【附方】

①治乳汁不行:㈠萵苣子三十枚。 研細酒服。 (《綱目》)㈡萵苣子一合, 生甘草三錢, 糯米粳米各半合。 煮粥頻食之。 (《綱目》)

②治腎黃:萵苣子一合, 細研。 以水一盞, 煎五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方》)

③治陰囊頹腫:萵苣子一合。 搗末, 水一盞, 煎五沸, 溫服。 (《綱目》)

④治癤瘡瘢上不生髭發:先以竹刀刮損, 以萵苣子拗猢猻薑束, 頻擦之。 (《摘元方》)

【摘錄】《*辭典》